通信兵是担负通信联络任务的专业技术兵种,主要由固定通信、机动通信、通信工程、网络管理、指挥自动化、导航、军邮等专业部队、分队组成,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曾被毛泽东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通信兵虽然不与敌人在战场上短兵相接,很少舞枪弄炮,手中的武器只是电台、电话、报话机等通信器材,但也是英雄辈出的兵种。
电台报务员李白: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
20世纪50年代,一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轰动全国。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解放军情报战线通信兵的英雄事迹,影片中地下党联络员李侠的原型就是地下党报务员李白。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在瑞金红军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被分配到红5军团任电台台长,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掌握通信技术的能手。随后参加了长征。
抗战时期,党中央将通信人才当作情报人员使用,让其打入敌占区从事情报工作。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李白被派赴上海开展地下情报工作,化名李朴。当时的上海已沦为孤岛,李白奋战在敌人的心脏,架起上海与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当时电台功率较小,但仍能把电报发到1000多公里之外的延安,而且信号清晰。
1939年,李白的工作环境更加险恶,党组织安排纺织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作掩护。两个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感情,后经党组织批准结为夫妻。
党中央的指示经李白传递至上海乃至华东,各地日军动向也由他报告至延安。至1942年9月,李白的秘密电台从未发生过重大失误,“红色电波”为抗战胜利建立了特殊功绩。
1942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深夜,日特机关确定李白的电台方位后,突然砸门闯入。李白听到一楼有动静,用极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三遍“再见”暗示远方战友,随后将发报机藏在地板下面,但还是被狡猾的特务发现。李白夫妇不幸被捕。
在日军宪兵司令部里,特务对李白夫妇严刑拷打,特别是对李白施以酷刑,逼问李白:你到底是受延安方面(共产党)指派,还是受重庆方面(国民党)指使?原来日军并没有掌握情况,李白一口咬定自己是做生意的,电台主要用来了解商业行情。当时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商用私人电台,日本特务一时无法断定真假。
经党组织多方营救,1943年5月,李白夫妇终于获释。出狱后,李白仍然受到敌人的盯梢,他与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在进步友人的帮助下,夫妻二人到上海良友糖果店做店员。
1944年秋,抗日战争处在大反攻的前夜,情报工作更显重要和艰巨。上海地下党领导人潘汉年领导的华中情报局在静安寺与李白接上关系。为了纪念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李白化名李静安。党组织安排李白打入浙江淳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
“国际问题研究所”是一个特殊的情报机构,它掌握着国民党军统派驻全国各地的情报员和报务员;掌握着各地日伪和国民党军前线战场上的情资,其中还有许多国民党高层的政治核心机密和军事绝密情报。
李白机智沉着,很快就得到上级赏识进入机要处工作,得以首先看到国民党从全国各地发来的全部情报内容。从此,他利用职务之便,为党传送日、美、蒋之间的大量情报,为党中央制定抗战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抗战胜利后,李白离开国民党的情报机构,在上海地下党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
1948年春,在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的操纵下,以毛森为首的特务组织加紧对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破坏。12月29日晚,李白利用地下电台向党中央拍发刚获取的国民党军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敌特侦测出电台位置。在特务的重重包围中,李白镇定地发完电报,销毁了密码。
被捕当晚,敌人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但他宁死不屈。
1949年4月22日,李白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给裘慧英,叮嘱她好好抚养孩子。这封信成了李白的绝笔。
5月5日,蒋介石向毛人凤下达了最后处置指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7日晚,毛森亲率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
5月30日,上海解放第四天,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直接给陈毅市长发电报,要求上海市协助寻找一位叫李静安的被捕同志。经过调查发现,李静安就是李白,已在上海解放前20天被反动派杀害。1949年8月,上海为李白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57年,李克农建议将李白的事迹搬上银幕,由中央调查部(后称国家安全部)提供李白的事迹资料,并配合拍摄。1958年,以李白为原型,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演后轰动全国。
1987年,上海市虹口区建立了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此外,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里有李白的雕像。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李白入选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有线电话兵牛保才:用生命换来战场通话3分钟
牛保才,1927年出生,山西省壶关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7次负伤不下火线,跟随突击队架线,保障电话畅通,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牛保才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营部电话班副班长,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对志愿军第15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攻击,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轰击尤其猛烈。牛保才带领电话班3名战士负责维护上甘岭左翼前沿阵地537.7高地北山至1营指挥所的电话线路。
牛保才所在的1营指挥所离前沿阵地只有几百米,这几百米被称为“死亡地带”。美军不断对这一地带实施轰炸,电话线路常遭破坏。电话线一被炸断,不论有多么危险,牛保才和班里通信兵都冲上去立即接好。很多时候,怕耽误通信联络,他们就地隐蔽在敌人炮弹炸出的大坑中,以便做到随时观察,随断随接,经常一天数十次穿行在敌人的火网中。
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下,阵地上的野战工事、交通壕几乎全被摧毁,坑道里的守备部队步话机天线全部被炸毁,电话线也被炸得七零八落,无法与指挥所沟通联系。炮火袭击后,美军疯狂地向阵地冲过来。这时接线已经来不及了,牛保才果断采用拉新线的办法保障线路畅通。
10月17日,在537.7高地北山战斗最激烈的时刻,1营指挥所通向1连的电话线又被炸断。牛保才刚查线回来,见电话线又断了,立即抓起线拐子,转身跃出洞口,冒着炮火前去查线。一路上,他边躲避炮弹,边往前跑放线,很快电话接通了,及时保障了营指挥所与前线的指挥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