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初心:荣毅仁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抉择
作者 罗元生
发表于 2024年10月

荣毅仁最响亮的职务是国家副主席,也曾被人们亲切地用“老板”称呼。他从政多年,亦从商多年。在每次命运跌宕转折之际,总见其惊人的智慧闪现。在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领导人的交往和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实践中,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和优良作风,接受了党的治国纲领和路线政策,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无论是在“春风得意”时,还是在“乌云笼罩”的日子里,他对共产党是跟定了再跟定。他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共产党信念的理解。用荣毅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荣毅仁。”

初识解放军,荣毅仁决定“留在大陆,实业救国”

对于荣毅仁及荣氏家族来说,1949年可以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片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地上掀起了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变革。生活在新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而且本身又处在经济领域的中心,荣氏家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和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1916年,荣毅仁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荣毅仁出生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德、俄等参战国生产受到破坏,尤以面粉业和纺织业为最。荣德生和胞兄荣宗敬抓住这个商机,在几年的时间内建起了9家工厂,出口量猛增,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随着家族的事业越做越大,荣毅仁很早就到家族企业里历练。荣德生对荣毅仁要求非常严厉,只要放寒暑假,就要到面粉厂里实习,不允许他摆少爷架子。

1937年夏,荣毅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出任荣氏企业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期间,荣氏家族企业损失了35%的总资产。

全国抗战胜利后,荣毅仁觉得战后是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自己和企业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但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让他再次失望。

1946年4月25日上午,荣德生和儿子、女婿外出,在家门口突遭人拦车袭击。匪徒将荣德生强行绑入一辆印有“淞沪警备司令部”字样的小车里,劫持而去。荣家最后与绑匪商量,用50万美元赎回荣德生。交款当天,荣家带着两皮箱美钞等待交易,警备司令部的稽查人员忽然从天而降,搜走巨款。第二天,荣德生被绑匪雇车送回家中。

国民党军警向荣家索取“破案酬金”共计60万美元。荣德生回家后,各种威胁、勒索电话和信件纷至沓来,持续两年之久。这件事,让荣德生彻底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本质。

1949年,33岁的荣毅仁肩负起管理荣氏家族产业的责任。而这个时刻,上海解放不久,刚刚回到人民的手中。面对解放军的进城,资本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荣氏家族企业是上海工商界的第一大户。当时荣家的一个邻居徐令娴女士回忆:“不恐慌是不可能的,若是个穷光蛋也就无所谓了。”当时,中国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出逃迁徙。

是留在上海,还是出走他乡,这对荣氏全家是个巨大的考验。最终,经过认真的思考,荣德生决定留下来。他还说:“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荣德生在无锡老家照看厂子,而家族在上海的产业重担,就落到了四子荣毅仁的身上。

真正让荣毅仁从内心深处愿意留下来的,则是1949年5月25日清晨他所看见的一幕。

这天,解放军进城了。

天刚亮,荣毅仁从上海高恩路(今徐汇区高安路)开着一辆奔驰轿车,缓缓地行驶在马路上。在车里,荣毅仁不时焦虑地环视着街上的一切。他惊奇地发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躺着一排排和衣而卧的军人,其中有的已经起身,有的还在睡觉,有的正就着咸菜啃冷馒头……

当车开到临近租界时,一名士兵上前拦住了他的去路。士兵礼貌地对荣毅仁说,前面还有战斗,不安全,请绕行。荣毅仁十分诧异,以前他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军队,说话这么和气,而且还都睡在马路上,对百姓秋毫无犯。荣毅仁看到这一幕后深受感动,当场说了一句话:“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荣毅仁和父亲做了一样的选择:留在大陆,实业救国。他当即决定,把已在香港的妻子、儿女接回上海,全家留在上海参加新中国建设。

接触共产党,荣毅仁认定“共产党没让自己失望”

在建设新中国的滚滚洪流中,荣毅仁被历史推到了前台。此时,荣氏的申新纱厂和福新、茂新面粉厂都交由他打理。

新中国成立前,棉纱、面粉行业均受到国民党政府的严格管制,产供销各渠道均受制于政府,面粉厂只能靠为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代加工作为生存依托,棉纺厂也只能为军需服务。风雨飘摇的偌大家业今后该何去何从,荣毅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时上海的多数私营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资产与原料被国民党政府、军队以及官僚资本大批卷走。而作为全国抗战时的孤岛上海,资本家对共产党还不甚了解,面对变化的政治时局,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前途主张。

在进城之初,新政府十分注重团结工商业者,保护其私有财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私营企业发展,其中就包括大力扶植民族资本的棉纺织工业,鼓励其进口外棉,免征进口关税。荣氏家族的申新总管理处成立后,按照当时的约定,其业务款项存储在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以专项贷款形式拨付。

新政府愿意贷款给申新各厂,以帮助其恢复生产。此消息传到香港后,原本逃出去的一些上海资本家很受感动,申新的好几位股东从香港汇回资金或运回原棉,荣氏的生意逐渐开始好转。

不久,在上海工商界签订爱国公约支援抗美援朝的运动中,荣毅仁代表申新职工提出捐献10架战斗机(后实际捐献12架)的计划,劳方与资方签订爱国增产捐献合同。

1950年2月,蒋介石从台湾派遣空军连续对上海发动13次空袭。正值农历新年,荣毅仁带队恢复生产。突遭空袭,各厂原料和资金更加紧张,开工率不足,企业没有任何盈利,发不出工人工资。

万般无奈之下,荣毅仁找到陈毅求助。上海市政府、工会组织等一齐出动,帮申新纺织厂解决资金困难,很快平息了这场风波,工厂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到1951年底,人民银行总共向申新贷款355万元。

历经此事,荣毅仁更深深感到共产党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的不同,更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

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上,荣毅仁建议的加工订货办法,得到了中财委主任陈云的高度重视,很快被推广到全国。

1951年1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私营棉纺厂就此完全被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

所有这些,都让荣毅仁兴奋不已。从1953年开始,荣氏家族纺织厂竞相宣布参与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当时很多资本家都不理解。他们担心财产被全部充公,此后的生活无着落。荣毅仁劝他们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1954年,荣毅仁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1226名代表中,党外民主人士占的比例很高。

本文刊登于《党史博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