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群轻盈掠过红砂岩围墙,在微凉的秋意中,划出一片怡然自得……
自白云山葱郁林海深处悠然南行,步至麓湖滨畔,红白辉映的建筑巍然矗立于碧水一侧。1995年,这里还是一片空地,没人能想到它将来的辉煌,即便是设计师——莫伯治院士也未曾预见。
在广东,人们习惯地称呼莫院士为莫伯,说他的作品是“岭南建筑之光”。当他带领事务所在六个方案中杀出重围,着手设计这座场馆时,已是耄耋。
当时,这个场馆的建设地块凹凸不平还有不少的落差,上方还计划建设高架路。这就相当于,要在一块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与一条高架路底下建一处艺术场馆。向外要具备全球化的格局,向里需寻得岭南的地方特色,最后还要以良好的交通环境适应大众所需。面对这个情况,莫伯想出一个几近完美的方案:略调用地避开高架,舍弃惯用的中轴线设计,用连廊连接各个风格迥异的展馆,建造中庭和前庭,打造一个开放、自然的空间系列。
于是,这栋建筑有了一个宽阔的前庭。“湖光山色入画来”,麓湖公园的青青草坪与场馆门前的广场连成一片,绿色蔓延的尽头绽放出一朵红白相间的花,绚丽多彩,宁静明快。它一面融入北边的绿水青山,一面紧贴南边的烟火高楼。既有新兴的艺术形态,又有古意的文化传承。
站在广场上远观,场馆左侧的文塔像一个“羊”字,又像是“丰”字,应是作为羊城的点题。由文塔向南看去,一整面巨大高耸的红砂岩墙上,刻着各种浮雕文图,那是几千年前最古老的岭南先民们的图腾。是海洋文化,还是鸟神传说,不得而知。但在这奇异的共振中,千年沧桑轮换中不变的底蕴由此荡漾开来。从文塔向北,来到场馆的入口。庄重气派的三对华贵硬木雕花门扇,巍然敞开,典雅端正。
步入厅堂,门厅高旷而明亮,光线自四面八方洒落。大厅中间耸立着高大的红砂岩质地的柱子,柱顶细部雕琢着祥云图案。头顶的半圆形玻璃天棚上,蓝天白云如画。
步入典藏作品展馆,众多文艺大家的珍贵墨宝映入眼帘,它们讲述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往事,一笔一画仿佛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