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闸”蟹与民国上海
乔志远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吃蟹时。正所谓“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江南人喜吃大闸蟹由来已久,古时江南水路纵横交错,密布的水田是蟹类繁衍与生长的绝佳“温床”,肥美的蟹自然也成为农户餐桌上的常客。每到秋季,捕蟹人便在水田四处放置一种名为“簖”的竹栅栏,到了深夜,只需在簖旁点一盏灯火,原本伏在水下的螃蟹便会循着光源爬上簖,随后束“钳”就擒。由于制作成本低且极易操作,“以簖捕蟹”很快成为江南地区最为常见的渔猎方法之一,而簖中形似闸门的紧密竹条也被人称作“闸”,“大闸蟹”之名就此流传开来。不过,近代文学家包天笑先生曾在《大闸蟹史考》一文中提出另一观点,认为“闸”源于苏州话中的“煠”,直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我们熟悉的“闸”。
包天笑先生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事实上,早在《清嘉录》一书中,就有“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的表述。所谓“煠”,就是水煮,古时吃蟹没有今天这般讲究,没有什么吃蟹工具,也不用特意购置蟹醋,准备一锅冷水,放入新鲜的紫苏叶和切好的生姜,再把螃蟹一股脑儿地倒入锅中,扣盖起火,煮到蟹壳红透便可大快朵颐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