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
作者 白英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张毅鹏正在制作三彩中国马
张毅鹏正在施釉
文创三彩马

“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烂烂。”用色彩斑斓、光芒璀璨来形容唐三彩再恰当不过。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所谓“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色彩。除白色( 一般微带黄色) 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更多釉色同时交错使用,浓淡咸宜、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绚丽多彩,看似随手的挥洒涂抹,却惊艳了世界。今天,在“唐三彩”的出土地,河南洛阳孟津区的三彩小镇南石山村中,一代代手艺人薪火相传,恢复古艺,创新发展,传承文化,用釉色装点美丽新世界,用指尖书写着新的盛世传奇。

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踏入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马蹄声和悠扬的古乐,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古建都诉说着岁月的传奇,它见证了岁月更迭的繁华与沧桑,也孕育了无数的艺术瑰宝,这其中就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唐三彩的发展现状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了前往洛阳三彩小镇的旅程。

三彩小镇,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因为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唐三彩陶瓷生产基地,所以号称三彩小镇。来到南石山村,一进村就发现道路两边、农家小院的屋脊上、门楼上,随处可见仿古三彩,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那些琳琅满目的三彩工艺品,每一件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穿梭于这些艺术品之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历史与文化。

三彩技艺 薪火相传

张毅鹏,唐三彩烧制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个头高挑,初见气质忧郁,然而说起他的唐三彩事业,却顿显年轻人的热情似火。张毅鹏家祖传经营的张家彩窑就在村中心位置,沿着南石山村的中心街道前行,远远地就能看见大门上有“张家彩窑”四个金闪闪的大字,门前的墙上醒目位置书写着“一个始于1826 年的家庭制陶作坊”,说出了这家窑址的厚重历史。窑主是张毅鹏的父亲张二孬,他的守艺格言“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书在墙上,也凸显着这个陶瓷世家的匠心与追求。如今,年轻一代的张毅鹏与弟弟张鹏辉接过父辈肩上的重担,在父亲的带领下,将产业进一步扩大,除了原有的制作与销售基地,新建了“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内设“唐三彩文化传承展示体验区”、“唐三彩学术交流研讨区”、“唐三彩科研创意基地”等,使得“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及张家彩窑制作基地成为融制作销售、展陈展示、研学体验、科研培训、创意旅游和学术交流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传承基地。

这些唐三彩中国马,颇有大唐气象

南石山村,虽是个小村,却颇具传奇色彩。张毅鹏说起他们这个南石山村,脸上写满了自豪。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九朝古都洛阳以北的邙山,自东周以来即为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殡葬风水宝地。而北邙,就是现在的孟津这一区域。1905 年,清政府在修建陇海铁路汴京段工程时,北邙山唐墓中一大批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器物被发现,轰动一时,因出土在洛阳遂命名为“洛阳唐三彩”。其实,彩色釉陶在中国已经延续几千年,在汉代已趋近成熟,到唐代,因为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唐代工匠运用彩色釉陶烧制技艺烧制出了“唐三彩”作为冥器(陪葬品)使用。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