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者路易的虔诚
作者 李隆国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关键词:虔诚者路易;虔诚;基督教政治话语;仁慈与正义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4.005

874年2月,年事已高的东法兰克(East Frankish)王日耳曼路易(Louisthe German,约804—876)来到法兰克福(Frankfurt),进行例行的宗教祈祷活动。一天夜晚,他梦到了自己的父亲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781—840年在位)。父亲正在进入天堂的窄门中经受着磨难,因此请求儿子帮他解脱磨难,以便获得永生。日耳曼路易随后给王国所属修道院发函,请求帮助。记录此事的史家评论说:“已故皇帝尽管做了许多为神所赞许的事情,但也曾允许不少违背神法的事情发生。”1在虔诚者路易去世30多年后,他的儿子仍在质疑父亲的虔诚之德,虔诚者路易的名声将为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拟梳理虔诚者路易的评价史。文章首先介绍虔诚者路易的统治及其身后名声,然后重点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重估虔诚者路易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结尾部分将会对重估再进行重估,庶几鉴往知来矣!

一、诚者路易的虔诚

虔诚者路易于778年出生,781年年仅四岁的时候,在罗马(Rome)被罗马教宗哈德良一世(Hadrian I,772—795年在位)施洗并膏立为阿奎丹(Aquitaine)王。806年,查理曼颁布分国诏书,将帝国一分为三,帝国将由儿子小查理(Charles the Younger,792—811年在位)、意大利王丕平(Pippin of Italy,781—810年在位)和虔诚者路易分别继承。810年和811年,虔诚者路易的两位亲兄长——意大利的丕平和小查理先后去世。813年,查理曼立孙子伯纳德(Bernhard)即意大利王丕平之子为意大利王(813—818年在位)、虔诚者路易为共治皇帝。虔诚者路易“由于天命攸归”由领土份额最小的诸侯王成为加洛林帝国的皇帝。

入主亚琛之后,虔诚者路易开展修道院改革,颁布《帝国御秩》(Ordinatio imperii),立自己与伊尔明嘉德(Irmingard of Hesbaye,约780—818)皇后所生的大儿子罗退尔(Lothar I,814—855年在位)为共治皇帝,处死意大利王伯纳德。823年,新皇后朱迪丝(Judith,约800—843)生下了漂亮的儿子,即后来的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829—877年在位)。829年由于意大利(Italy)和西班牙(Spain)边境危机,虔诚者路易处置失当,引发家庭内部不和与贵族叛乱。833年6月,罗退尔带着教宗格里高利四世(Gregory IV,827—844年在位)、日耳曼路易(Louis the German)和阿奎丹的丕平(Pippin of Aquitaine),率大军在阿尔萨斯(Alsace)集会。虔诚者路易被迫退位,承诺在修道院终老。次年,虔诚者路易恢复帝权,罗退尔败退意大利。直到838年罗退尔最终与父亲和解。839年,虔诚者路易南征阿奎丹。840年日耳曼路易攻占阿拉曼尼亚(Alemania),虔诚者路易率军征讨,因为肺病6月死于英格尔汉姆(Ingelheim)。据841年左右完成的《路易皇帝传》(Vita Hludowici imperatoris),临终前虔诚者路易虽然原谅了日耳曼路易,但派人捎话过去,强调日耳曼路易给他带来了伤害。1

虔诚者路易的统治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教会改革和继承安排时期(814—818),续弦与王国治理改革时期(819—828),家族内部纷争时期(829—840)。第二个时期,是公认的统治盛期乃至加洛林帝国的最高峰,而第一个时期和第三个时期则是非糅杂、存在争议。正是虔诚者路易统治的前后两个时期,导致其名声大起大落。从最小的国王到统御广袤加洛林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自以为天意攸归,乃领导教会改革,建设基督教理想社会。又因为边疆问题和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内战,虔诚者路易被迫退位,命运多舛。虔诚者路易的教会改革与家庭纠纷左右着其声名的升降。

虔诚者这一绰号授予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爱护教会,赐予教会利益,并得到教会褒奖的中世纪王侯贵族。20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鲁道夫·希费尔(Rudolf Schiffer)专门撰文说明,虔诚者路易生前很有可能并没有得到虔诚者的美称。2但他的研究表明,虔诚者这个形容词,是历代尤其是王朝后期加洛林君王非常喜爱使用的绰号。不仅如此,近年来有关虔诚者路易的接受史,也颇受关注。尼古拉斯·施陶巴赫(Nikolaus Staubach)总结了18世纪和19世纪初古代日耳曼历史研究中虔诚者路易的形象。3 2004年德国学者海克·尼尔森-闵恳贝格(Heike Nelson-Minkenberg)的博士学位论文系统地梳理了9—13世纪历史叙事中虔诚者路易的形象。他认为,在9世纪,这一形象始终很正面。在加洛林后期,史家一方面将虔诚者路易与父亲相提并论,视为黄金时代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认为其开启了罪恶的时代。11世纪的叙职权之争使虔诚者路易的形象暗淡无光。4 20世纪80年代,托马斯·诺贝尔也曾从重估虔诚者路易的视角,梳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年的学术研究动态。5下面将围绕“虔诚”问题,简要地梳理“二战”前不同历史时期对虔诚者路易的重新评价。

在虔诚者路易死后不久,他所偏爱的儿子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829—877年在位)非常努力地褒奖乃父的虔诚。在853年颁布的敕令中,秃头查理重申乃祖乃父的政策:“依据教规权威和我的祖父查理皇帝陛下和我的父亲虔诚的路易陛下的敕令要保持原貌。”1但是,这里的“虔诚”还是作为形容词修饰一个人名。恰恰是在东法兰克王国,9世纪末的文献中出现了这一绰号。结巴诺特克(Notker the Stammered,约840—912)在其所撰《查理大帝传》(Gesta Karoli Magni)中,称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876-887年在位)的祖父是绰号为虔诚者的路易,此即虔诚者路易。“您最诚笃的被称作‘虔诚者’的祖父路易”。2此传记创作于883—887年间。

虔诚者路易生前有两部作品分别歌颂其德操和统治。一部为826年前后,诗人赫尔穆德(Ermoldus Nigellus)写作的《皇帝路易颂》(In honorem Hludovici imperatoris),以描绘王宫图画的方式,热情地歌颂了加洛林先公先王以及虔诚者路易。在第一次内战结束后不久(835年左右),特里尔副主教瑟甘(Thegan of Trier,?—约850)写作了《路易皇帝传》(Gesta Hludowici imperatoris),为虔诚者路易、皇后朱迪丝以及秃头查理辩护,责怪皇帝的耳朵根子太软,听信了忘恩小人的建议。在虔诚者路易刚去世的时候,匿名作者(被称为无名星官或者天文学家)撰写了《皇帝路易传》。3作者歌颂了已故皇帝的德操,唯独过于仁慈算是其唯一的缺陷。

尽管瑟甘是特里尔副主教,然而10世纪初,避难特里尔的普吕姆(Prüm)修道院院长赫基诺(Regino of Prüm,?—约915)写作其历史名著《编年史》时竟然说:“事实上涉及路易皇帝的时代,我能找到的文献很少,既不能从记载中得知,也不能从记忆力良好的老人那里得到传闻。”4赫基诺似乎忽略了虔诚者路易统治前期和中期锐意改革所留下的丰富文献,只留下了有关虔诚者路易一生的一鳞半爪。有史家认为,在中世纪史料匮乏、图书流传范围有限的前提下,赫基诺的忽略似乎情有可原。5然而,作为教会法学家,赫基诺对皇后朱迪丝通奸引发虔诚者路易被废一事深信不疑,可能导致他不愿意叙述虔诚者路易的统治。不论其动机如何,他的这种态度,在中世纪影响深远。

不仅如此,到11世纪,虔诚者路易的另一项巨大功绩:教会改革,也遭到了罗马教会的直接批评。11世纪是罗马教宗领导教会改革的重要时期。1059年5月1日由教宗尼古拉斯二世(Nicholas II,1059—1061年在位)在罗马主持召集会议。讨论俗人不得任命教职的问题,专门检讨了虔诚者路易于816—817年颁布的《教士指南》(institutio canonicorum):“尽管路易是皇帝而且虔诚,但是为平信徒。他不能合理地改变王国教省内违背教规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神圣的罗马使徒教座的权威和同意。”6主教代表大会的这一决议使得时人进一步忽略虔诚者路易取得的功业。在史学名著《双城史》(Chronica sive Historia de duabus civitatibus)中,12世纪的大史学家弗莱辛的奥托(Otto of Freising)对虔诚者路易的记叙就很简单,没有提到这位皇帝领导的教会改革。在极为简洁地说明了继位、加冕、平定伯纳德叛乱、立罗退尔为共治皇帝等事件之后,他说:“据说路易皇帝由于妻子所做的恶而被废黜、后来又复位,在其统治的第26年去世。”7回应了两个世纪前赫基诺的处理方式。

然而,如前所言,在西法兰克王国(大体相当于今法国),中世纪史书中关于虔诚者路易的叙事要丰富得多。

本文刊登于《古代文明》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