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翻飞,岭根草编爆火欧洲
作者 楠迪
发表于 2024年10月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欧洲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据统计,空调在巴黎的普及率仅为6%,而奥运村内也没有安装空调。难耐酷暑的人们,纷纷把来自中国的非遗凉席和草编蒲扇当成了救命稻草,而一张专属于中国浙江的非遗名片——岭根草编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作为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人,郑仙红不仅在技艺上传承了前辈们的精湛手法,还带领村民成立共富工坊,在电商领域攻城略地,让岭根草编远销海外,成为欧洲人的解暑神器。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浙江临海的岭根村,流传着一首白话诗:蒲扇好凉风,扇夏不扇冬。人若向我要,可来岭根村。岭根草编工艺,是用当地普遍种植的灯芯草为原料,经手工拧、缠、勾、编、钉、织等十几道工序,制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独特传统工艺,距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在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105号,有一间草香萦绕的工作室。老板身着中式旗袍和绣花鞋,一头干练的短发显得气质沉稳,她就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承人——郑仙红。

1969年出生的郑仙红,7岁就开始学草编,她说:“半辈子了,没干过别的。”用半生时间去做一件事,在旁人看来叫专注,但用郑仙红的话说,是传承。

郑仙红居住的村子叫岭根,这个村子里流行着源自南宋时期的草编工艺,几乎所有人都会把一种用来做灯芯的草,编织成帽子和扇子。灯芯草生长于田间地头,起初,人们会把它当成杂草除掉,后来,有农人无意间发现,这种草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清凉怡人,还可以编成各种小玩意儿。于是,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灯芯草编织的帽子和扇子,就成了当地人田间劳作时的必需品。更有手巧的村妇,用这种草编出了花样,钵箩、置物筐、小花瓶……这些编织技艺,源于生活,从最初编来自用,到维持生计,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岭根草编的制作包含十几道工序,烦琐且要求极具耐心。儿时的郑仙红常常依偎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像变魔术似的,编出一把小扇子,或是插野花的小花瓶。那时候,郑仙红就爱上了这门手上功夫,她缠着妈妈学草编,当妈妈的手艺不能再满足小女儿的好奇心时,村里的爷爷奶奶又成了她的师傅。谁能忍心拒绝这样一个灵巧又好学的小姑娘呢?于是,村里的老手艺人都对她倾囊相授。

就这样,郑仙红成了村子里草编手艺最好的人。赶集时,她常常把自己的草编作品拿到镇子上去卖。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用草编自娱自乐,或是编一些小玩意儿,送给左邻右舍。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郑仙红在家人的支持下,拥有了一间临街的铺子,铺面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却挂满郑仙红的倾心之作,以及从村子里老手艺人那里收购来的草编作品。从果篮、包、盆托、杯套,到书包、草帽……上百件作品里,除了传统的草编技艺,也有郑仙红大胆创新,加入的各种时尚元素。

在郑仙红的铺子门口,有一尊用灯芯草做的模特,从头饰到衣服,就连脚上的鞋子都是草编的。那顶大盖沿的草帽,被郑仙红独出心裁,加上了一枚红艳艳的五角星,随风飘动的系带,则是用更加细长的草茎编成。这别样的风情,让郑仙红的铺子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而郑仙红总是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跟游客介绍岭根草编。

郑仙红很满意这样的生活状态。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草编很快被冰冷的机器制造和规模庞大的流水线所取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吸引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而老人们也渐渐放下了手中的草编。灯芯草在田间疯长,然后被当成杂草收割扔掉;房前屋檐下,也再看不见人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做活计的画面;郑仙红走遍乡野,也再难以收购到好的草编作品,老人们甚至劝她说:“去做点别的吧,现在的人都不喜欢草编了……”

岭根草编面临失传,这个严酷的事实,一下子惊醒了沉浸在草编世界的郑仙红。站在长满灯芯草的地头,她茫然四顾,自言自语: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丢掉了吗?就在那一刹那,她听到来自心底的声音:不能丢!

这个信念,成了郑仙红余生的使命。2006年7月,37岁的郑仙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出资,在村子里成立草编合作社,召集赋闲的妇人们加入草编队伍,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这个想法首先遭到了郑仙红父亲的反对。老人家劝说女儿:“自己家的事儿随你折腾,但你要带着乡亲一起,就要考虑后果。”父亲的话让郑仙红陷入两难:靠草编致富,前途渺茫,但手艺的传承,却是刻不容缓。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