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国菜的外国人:剑桥女学霸,痴迷中餐30年
作者 柳嘟嘟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征服一个英国人有多简单?也许只需要一盘鱼香茄子就够了。

亮闪闪的茄子拿深红色的辣酱料一炒,虽然没有用到鱼,但那无比下饭的味儿还是让人忍不住上钩。

这不过是成都一家极不起眼的小餐馆,但一位英国女孩还是震惊到了:“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吃所未吃的中国菜,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直到如今,她依然记得那顿美餐的每一个细节,她的“中国胃”也在川菜独有的麻辣轰炸下,骤然觉醒。

这个女孩,名叫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

她旅居中国30多年,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许多险阻,好的就是那一口。

2008年,扶霞的《鱼翅与花椒》英文版出版,从此她成为很多人口中“最懂川菜的外国人”。

她是个吃货,是个厨子,是“精神四川人”。

同时,她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才生,是地道的美食家,也是中国美食文化的布道者。

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女孩,去了中国,啥都吃了,后果嘛,有时候还真是令人惊讶呢!”

中餐情缘

扶霞的中餐情缘,要从糖醋肉球说起。

质朴的牛皮纸袋里,一颗颗金黄色的小球尚冒着热气,软嫩的猪肉块被面糊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蘸上特配的糖醋酱,一口下去,酸甜又酥脆,享受至极。

这个小零嘴,是扶霞童年时的最爱,怎么都吃不腻。

不只是扶霞,对于那个时代的英国小孩来说,糖醋肉球无差别俘获了无数小孩的垂涎。

尽管,它只能算是一道“似是而非的中国菜”。

那正宗的中餐是什么样的?扶霞万万没想到,她差点吃出心理阴影。

在一家装修挺前卫的香港餐馆里,表哥点了一盘皮蛋作为餐前开胃小吃,蛋被一切两半,褐色的半透明的蛋白,黑色如淤泥一样的蛋黄,周围还莫名泛着绿幽幽的灰色……

这被西方人称为“千年老蛋”的玩意,直接把扶霞唬住了,后来的她写道:“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

夹起一块放嘴里,那诡异的口感更是让她全身发麻。

那是1992年,扶霞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的她从事着一份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工作,丝毫没想过自己会跟中餐厨师扯上关系。

直到……她来到了成都。

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她走进了那家不起眼的小馆子,目及之处,不过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上甚至还残留着些油腻,环境实在算不上优雅,但扶霞却为厨房里火爆的“嗞啦”声着迷。

不一会儿,凉拌鸡、豆瓣鱼、爆炒猪腰、鱼香茄子就一一上来了。

与皮蛋的中餐初体验不同,这顿饭让扶霞魂牵梦萦,直接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

仅仅几个月后,扶霞就琢磨着向英国文化委员会申请奖学金,以便去中国学习。

填奖学金申请表的时候,她绞尽脑汁想了好些能常驻在成都做研究的理由,特学术,特有说服力。

然而,她大脑中飘着的尽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

1994年,她如愿申请到奖学金,赴四川大学留学。

初来乍到的那一个月里,她立志要做个刻苦的好学生,然而学校旁边的菜市场很快就把她立的flag倒了个干净。

她着了魔似的钻在菜场里,活蹦乱跳的生鲜、五颜六色的果蔬、特定季节才有的稀奇菜品、各式各样的调味料、争奇斗艳的鲜花……一旦沉浸其中,她怎么也出不来。

很快,她就把那些小摊贩都认熟了。

成都人的松弛感可不是闹着玩的,被“腌入味”的扶霞很快就看淡了奖学金和所谓的“事业”那档子事儿,全然地放飞自我,整天在各大“苍蝇馆子”里贪婪觅食。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