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老外河南做循环农业:再不疯狂,我就老了
作者 肖凤伟
发表于 2024年10月

盛夏丰收季,河南省原阳县一个小乡村里,藏着一个硕果累累的“有机王国”——小刘固农场。这个农场最大的亮点并不是十几种有机作物和配套的堆肥厂、面粉厂以及放养鸡场,而是一个名叫川崎广人的日本老人,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0年,一直践行着有机循环农业之路。

日本人想在中国搞农业

2014年1月25日,距离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只剩下几天了,河南原阳县小刘固农场的农场主李卫,正在农场里和几名员工准备年货。突然,闯进来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老人的衣服有些破旧,面容沧桑,看起来十分疲惫。

李卫急忙将他让进屋里,又让人端来一杯热茶。等老人开口后,李卫震惊了。原来,这是个日本人。担心李卫听不懂,老人夹杂着汉语和日语急急地说:“我现在没有钱,也没有住的地方,您能收留我吗?我不白住,我可以工作……”

李卫用日语回答老人:“您慢慢说,别着急。我们可以用日语交流。”李卫的一句话让对方泪流满面,仿佛找到了亲人。原来,老人名叫川崎广人,由于身上的钱和护照都丢了,此时的他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也是随便找个勉强遮蔽风雪的地方休息。

得知川崎广人的遭遇后,李卫便暂时将他留在了农场里,邀请他和大家一起过春节。老人很勤快,早上第一个起床,把房间收拾干净,办公区域的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还去农场里“溜达”了一圈。

“溜达”回来的川崎广人,对着李卫就是严肃地说教:“你们农场太乱了,说是有机生态,但那肥料也没有经过发酵处理啊,这样下去,农作物一定会生虫,接着你也避免不了使用农药,那这就不是有机食品了。要做真正的有机农业,你首先就是要做配套的堆肥厂。”

在川崎广人的诉说中,李卫这才知道了他真正的身份。1946年,川崎广人出生在日本鹿儿岛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他在日本岩手县的消费者合作社工作了30年,对应的供货商是由农场组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他主要负责对接农民和市场的双向需求,同时研究堆肥栽培技术和农业经营。

2006年,青岛农业大学邀请川崎广人来校讲学。因为历史的原因,川崎广人觉得中国人一定会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在来到青岛后,川崎广人一直低调行事,认真工作,甚至不敢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是日本人。

可让川崎广人意想不到的是,身边的同事对他非常好。每到周末,大家都会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或者带他去品尝中国美食。

中国人的善良大度、热情友善彻底打动了川崎广人,他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以此为开端,这名农业专家“18年的中国情缘”正式拉开帷幕。

空闲之余,川崎广人总会一个人到乡下考察农业。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土地都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污染和土地板结。而泥泞不堪的乡道两旁,是村民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更让他不能理解的是,农民还在把粪便当纯天然肥料,不制作甚至不懂怎么制作高质量堆肥。

但在土壤贫瘠的日本,村民们早已把粪便“变废为宝”,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有机无毒。川崎广人决定扎根中国农村,推广已经在日本得到验证的循环有机农业。

一年后,川崎广人在青岛农业大学结束讲学,回到了日本。随后,他开始疯狂查资料,去日本的各个合作社学习研究堆肥。同时,他也在自学汉语,为再次来到中国做准备。为了学好中文,他在一本字典的中缝上歪歪扭扭地写上:学好汉语,就得多听多说。

2013年,68岁的川崎广人收拾起简单的行李,告别了家人,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日本,随后开始了他的“云游中国”计划。

川崎广人从甘肃天水向东云游,一遇农场就问:“我会制作堆肥,我只需要很少的工资,只希望能到贵农场工作”“我能帮你们提高产量,请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

但很遗憾,因为身份特殊,一路上经过100多个农场,没人愿意雇他,也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相信他。没办法,他只能背着30公斤重的行李,继续往前走。为了获取人们的好感,在南方,他声称自己是“韩国人”;在北方,则说自己是“广东人”。

川崎广人走访了中国十几个省市的农村,一直没有找到愿意聘用他的农场。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