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训练指导思想
前几年,我两次去漳州训练基地观摩全国女排青年队集训,训练组有人两次问我:“我国排球训练有没有统一的训练指导思想?现在各队训练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练各的。” 我回答说“有啊”,并对他略加解释。
见微知著。既然提出疑问,说明我国排球界对一向看重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与贯彻,似有被忽略或轻视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了4次全国排球训练工作会议,重点研讨这个课题,因为这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问题。2001年至今,已经23年没有开过全国性的训练工作会议了。

什么叫训练指导思想?
训练指导思想,或称技术战术指导思想,是指队伍在训练和比赛中,指导自己行动、形成战术风格的理论原则与行动指南,是高水平球队技术进步和战胜对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训练指导思想,是技术战术行动的先导。先进、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来源于训练与比赛实践,又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
一切技术战术,都是人去掌握与运用。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一切技术战术行动无不受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就没有正确的技术战术行动。
中国体育界历来十分重视对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与实施。
1955年3月,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运动员训练工作会议,提出球类运动要贯彻“积极、主动、快速”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为当时我国排球技术战术训练指明了发展方向。
1958年在成都召开的排球教练员会议,提出“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排球训练规律的初步认知。
1972年的北京“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上,排球总结了20年训练经验,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准、活”的战术指导思想。
1978年漳州全国排球工作会议,对上述指导思想加以调整,提出“全攻全守”的理念。
1989年北京排球训练工作会议,与会教练、专家、教授充分讨论与探讨,用24个字较为全面地表达了训练指导思想,即“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多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将“加强体能”补充到训练指导思想之中。
不同时期,排球界人士对训练指导思想的不同表述,是对排球运动训练规律认知的提升与完善。
国际排联原教练委员会主任霍斯特·巴克先生对当代世界排球发展的趋向与特点,概括为“ VHP”三个英文字母,并称之为“等边三角形”。V指快速多变打法;H指占据网上优势;P指完美无缺或全面熟练的技术。
中外专家对排球规律的认知竟如此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耐人寻味。
我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只需“ 技术全面,发展高度,注重快速,灵活变化”16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因为“加强体能”和“不断创新”,是一种工作措施与业务安排,不属于技术战术特点的范畴。亦可简称为“全、高、快、灵”,每个字都有丰富内涵,如“技术全面”,应包含拥有特点、熟练掌握等要素。此外,为何用“灵”不用“变”,因为“灵”的含义或许比“变”更广泛和确切。
然而,正确的训练理论未必被每个教练员理解与接受。在训练上,有些教练员可能存在以下一些认识误区:
1,重赛轻练。比赛热闹非凡,有利可图,训练艰难吃重,苦力干活,有人甚至于提出“以赛代练”的悖论;
2,重攻轻守。在排球界,尤其是男排,重攻轻守的认识误区颇有市场。由于防守训练是艰难的攻坚战,吃重的苦力活,还容易引发教学之间的矛盾,因而重攻轻守很容易被不愿担当的人所青睐与接受;
3,重硬实力轻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