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与应对地下水污染
作者 顿春波
发表于 2024年9月

污染之因——探寻污染的根源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不只一种,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涉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其决定了地下水的流动与分布情况。人为因素则是引发地下水污染的主因,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其中又以工业污染最为突出。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重金属(如铅、汞)、石油产品(如石油化学品)等污染成分,皆容易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或渗漏,直接渗入到地下水层。

此外,我们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与有害物质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城市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中包含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与化学物质。再如,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在未进行科学处理的情况下,也容易残留在土壤当中,并逐渐渗透至地下水层。这些渗透至地下水层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往往十分缓慢,需要历经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方可被发现并治理。也正因如此,地下水污染问题不仅纷繁复杂,而且颇具治理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污染之径——地下水的变奏曲

地下水污染的扩散与传播途径多元复杂,这主要受地下水本身流速的缓慢性与地下水层结构的复杂性影响所致,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层后,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往往远超预估。

首先,地下水的流速大多较为缓慢,很多时候甚至以每年数厘米至数米的速度流动,使污染物在地下水层中的扩散速度也变得十分缓慢。地下水层的渗透性与孔隙结构也存在差异,导致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播路线也较为复杂,有时会跟随地下水流动的路线扩散,有时则会被限制在地下水层的某个区域难以移动。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