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肝”:是药三分毒
在门急诊中,时常遇到前来求救的“小黄人”,他们不明原因地出现乏力、食欲差、皮肤和黏膜黄染等症状,但没有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病史。再仔细询问,多数患者可能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者天天“药膳进补”。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你在不经意间使用的药物可能会埋下药物性肝损伤的隐患。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消化、分泌、解毒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是体内维生素、糖、蛋白质、脂类、激素等物质的代谢中心。因此,肝脏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同时,肝脏还可以对体内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以及外来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代谢。所以肝脏也被称为人体的“解毒工厂”。
肝脏“偏居”在人体的右上腹部。由于肝脏缺少末梢神经,除非有巨大的占位、压迫,否则人基本上感知不到肝脏的“存在”。然而,一旦受到长期的病毒、细菌感染损伤,或酒精、药物等外来物质的毒害,超过肝脏的承受能力时,即便肝脏是人体唯一具有再生功能的器官,它也会“罢工”,向人体发出求救信号。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包括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或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也被称为药物性肝病。DILI可以表现为各种急性或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
药物性肝损伤可以发生在既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有严重肝病的患者身上;超量用药时可以发生,正常剂量用药也可以发生。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