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进展
作者 胡吕萍 季婷婷
发表于 2024年9月

房颤指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易导致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6倍;缺血性脑卒中占房颤所致脑卒中的44%~79%。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住院期间房颤患者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患病率达24.8%。研究显示,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26%,缺血性卒中降低64%。

欧美房颤控制指南高度强调房颤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华法林作为传统口服抗凝药,疗效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其抗凝日均费用低廉,在我国房颤抗凝中应用最广泛。但应用过程中需常规监测INR,患者依从性差,存在代谢的基因多态性,易受含维生素K的食物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多,等,造成临床上抗凝治疗严重脱节。

随着第一个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达比加群酯在美国上市,更多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相继研发上市。新型口服抗凝药直接作用于单一的凝血因子,起效快、较少与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不需要基因多态性监测、不需监测凝血指标、剂量固定等。目前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达比群酯为代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另一类是包括依度沙班、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等的Xa因子抑制剂。多数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出血并发症方面,尤其是颅内出血发生率被证实显著低于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卒中的疗效同样不低于或优于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使房颤抗凝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后华法林时代,为房颤抗凝预防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直接凝血摄制剂

达比加群酯是美国FDA第一个批准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抗凝治疗药物,也是我国(2013年)第一个上市的新型抗凝治疗药物。达比加群酯为前体药,为非肽类的凝血酶抑制剂,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研发,口服吸收迅速,1小时即可起效,2~3小时可以达血药峰浓度,起效快、使用方便、药代动力学稳定、与食物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少,经消化道吸收后水解为达比加群,能特异性结合凝血酶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而发挥抗凝作用。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