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新媒体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
作者 沈柯言 华维慧
发表于 2024年9月

苏州评弹包括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至今已四百余年。说唱艺术细腻入微扣人心弦,舞台艺术笑料满营、妙趣横生。吴侬软语娓娓动听,弦琶琮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着受众审美旨趣改变、商业化压力增加等问题,苏州评弹同样出现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流失的局面。5G时代,传播速率和信息触达产生质的飞跃,新媒体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和表达空间,苏州评弹在传播层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和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一)表演技法

自乾隆以后,说噱弹唱,自成体系。“说”指叙说故事,通过讲述塑造环境氛围和人物形象,引人入胜;“噱”指笑料,演出中穿插笑点调节气氛,增强趣味;“弹”指弹奏乐器,使用三弦或琵琶,伴奏旋律丰富演出层次,传达情感和意境;“唱”即唱功,出色的演唱将细节内涵完美呈现。[1]苏州评弹音质甜润悠扬,具有鲜明的江南文化特色。

(二)内容与题材

苏州评弹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新闻等传统题材,也有生活琐事、情感故事等现代题材。唱词文雅优美,富有诗意,常常使用苏州方言中的俚语和谚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习惯。

(三)叙事风格

一首苏州评弹主要依靠评弹人用口头语言来叙事,描写、形容以及必要的解释和渲染从而把整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得故事具有逻辑性,从而让听众不觉得突兀。如陈灵犀的《秦香莲·招驸马》中评弹者的语言始终贯穿着陈世美的心理状态,勾勒了人物性格,也为后文剧情起伏埋下伏笔。

(四)价值意义

曲艺,中国悠久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是国家重点保护及传承的文化瑰宝。从文化价值来看,苏州评弹是研究和认识吴越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通过表演传承和弘扬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从娱乐价值来看,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灵活多样的动作、生动逼真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唱腔将情节呈现。从社会价值来看,历史上苏州评弹曾起到过宣传抗日爱国、倡导社会新风等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可以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承和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贡献,通过苏州评弹的传承促进当地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苏州评弹传播现状

(一)优秀艺术作品传播效果较好

以互联网为基石的文化场域是新时代曲艺生存的核心舞台,为内容创作与广泛流行注入活力。苏州评弹受众年龄整体偏高,且地域范围相对局限,集中于吴语地区,尤其是苏州周边。但随着媒体环境的变迁,新媒体入局,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与改进。

苏州评弹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影响着评弹潜在的受众群体。2022 年苏州评弹《春江花月夜》登上央视中秋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评弹之美。2023年12 月31 日,央视总台跨年晚会的《南曲北艺》节目也出现了苏州评弹,短短几句唱词,清丽委婉,获得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掀起多轮讨论热潮。此外,苏州市积极筹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馆内保存丰富评弹资料,定期举办演出和交流活动,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宣传评弹艺术及其发展历史,为苏州评弹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舞台。

借助于新媒体平台,苏州评弹在跨文化传播上也取得良好效果,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被编为评弹后广泛传播享誉中外,以评弹最为知名的蒋调谱唱,韵味悠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苏州好风光》改编自大九连环曲牌,描述了苏州城内城外的如画风景,作为苏州市歌广外流传。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