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艺术流变与当代价值
作者 刘晓慧
发表于 2024年9月

中国红色经典音乐长期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依托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富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中国红色经典音乐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审美感受在当代大众群体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对个人精神生活的养成和心灵世界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当代大众群体的情感、趣味及人格的塑造都产生重要的美育浸润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价值。

艺术经典是超越时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之作,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康德认为:“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中心与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1]中国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传达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召唤个体记忆的象征物……能唤起群众对不同历史年代的集体回忆,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中国道路的艰辛和不易,切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2]其中有对美好生活由衷的向往和赞美;也有对个人英雄、崇高力量的礼拜与敬仰;红色经典音乐以崇高的革命理想、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群体中唤起了更为积极与正面社会情绪,增强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共情,有利于人民的情感激发、愿望表达以及信心培养,体现了音乐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在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建构方面发挥了音乐的社会治理性功能,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整体发展。

一、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特征

中国红色经典音乐具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中华民族心灵,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品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功能,所蕴含的真善美价值对社会大众、青年一代具有美育意义。中国红色经典音乐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等基本特征。

1.思想性:中国红色经典音乐文化继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真正起到凝神聚气、培根铸魂,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美育功用。如《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作曲家麦新在1937 年为在“七七事变”中英勇抗日的“二十九军大刀队”而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作品通过附点、切分节奏,斩钉截铁、威武自信的乐句,营造了强烈的艺术美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

2.艺术性: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声乐、器乐、音乐剧等体裁形式,旋律流畅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声乐类的作品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如长征组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三段《遵义会议放光辉》就是典型的重唱作品;颂歌、民歌等叙事歌曲、抒情歌曲以及表演也都是重要的红色经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如乔羽词、刘炽曲的《祖国颂》,就是一首四段、混声四部合唱,通过悠长的旋律、宽广豪迈的气概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之情。

3.民族性:中国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民间艺术,孕育于民族肥沃土壤之中,展现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诸多红色经典音乐的素材来自于民间歌曲、采茶戏、赣剧、山歌小调等。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歌》改编而成,以简洁有力的节奏、流畅优美的旋律、朴实真挚的歌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传达了崇高之美、质朴之美的美学意境。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