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 王倩 刘谦
发表于 2024年9月

《彩云追月》源自广东民间丝竹音乐。1935 年,著名音乐家任光先生将其创编为民族器乐曲。1975 年,王建中将其谱成了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不仅保持了原曲的民族风格,还充分体现了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特性,同时体现了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钢琴乐器性能的高度融合。本文围绕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创新进行分析,探析该曲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一、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简介

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是典型的广东丝竹风格音乐,其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的粤音曲谱。其曲作者不详,有可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该曲曲风轻快明朗、轻松写意,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1928 年,著名作曲家任光从法国学成归国,被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聘为音乐部主任,从事音乐创作兼为电影、戏剧配乐。任光在进入百代唱片公司后,结识了田汉、聂耳,共同加入了左翼音乐组织——“新兴音乐研究会”[1]。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发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先进文化、思想,深刻影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文化进程,推动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1935 年夏末秋初,任光重新创作并编曲了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由百代国乐队进行首演。在当时那种背景下诞生的《彩云追月》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乐曲诞生之初,虽仅有四名演奏者:林之音、陈中、秦鹏章、黄贻钧,但他们身兼多职进行录制,在配器上极具广东音乐乐器组合特色,表现了月明星稀、彩云浮动的美好景色。由于全曲贯穿着“探戈舞”节奏,曾在各种舞会上广为流传,被誉为“民族轻音乐”的代表作。

值得注意的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任光的《彩云追月》均创作于1935 年。紧接着,1936 年,任光又创作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这三首名曲虽是截然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音乐作品,但是它们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彩云追月》表达了民族危亡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仍抱有向往,仍期待着幸福生活。而《义勇军进行曲》和《打回老家去》表达的是抗日救亡时刻,人民抵抗外敌的坚定信心。它们异曲同工,都在反映着革命时期人民的真实心境。

二、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王建中。其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钢琴音乐创作工作。他的钢琴音乐创作类型丰富,有钢琴改编曲,也有用独立乐思创作的钢琴曲。其作曲技巧、手法较为全面,有偏传统的,有偏现代的,甚至还尝试过十二音体作曲手法。他以数十年的钢琴教学及音乐创作在我国音乐教育界、作曲界占有了一席重要之位[2]。

1975 年,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诞生。改编曲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创作体裁。这类音乐采用西方思维逻辑、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展示中国旋律或音乐元素,既贴近群众审美、易于流传,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创作手法,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王建中还创作了《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百鸟朝凤》《绣金匾》《梅花三弄》等优秀的钢琴改编曲。

三、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音乐本体分析

此曲是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速度要求是中板(Moderato),音色要求是明亮的(Chiaramente),共71 小节,A 宫调,4/4 拍。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前均有两小节的小引子,紧接在具有散板特征的段落后,起到上板的效果,引出主题,并以此形成散、上、收的循环效果(见表1)。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