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车夫之歌》与《第一新疆舞曲》之间的创作缘起
新疆地区的音乐,历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价值。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起,西域音乐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传播至中原地区,至隋唐时期更是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出国深造之前,有幸欣赏到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创作的舞蹈作品《马车夫之歌》。戴爱莲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将新疆音乐的独特韵味与民族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丁善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新疆舞曲》作为丁善德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内涵体现在对新疆地区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作品以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为蓝本,通过巧妙地改编和创作,将新疆音乐的独特韵味与现代音乐技法相融合。在传承方面,该作品保留了新疆民歌的旋律以及节奏特点,通过旋律的重复、变奏和展开,以及节奏的变换和对比,生动地再现了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丁善德还借鉴了传统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方式,使作品更具有地域风格。在发展方面,丁善德在保持新疆民歌原有韵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他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和音乐元素,如和声的运用、曲式的构建等,使作品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风貌。这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既是对新疆地区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现代音乐发展的推动与贡献。
(一)《马车夫之歌》的背景解析
《马车夫之歌》作为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先生作为“西部歌王”,对西部民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在兰州参加抗战剧团组织的联欢会时,首次听到《马车夫之歌》,便被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所吸引。王洛宾先生对这首民歌的改编,不仅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更通过他的艺术加工,使这首歌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通过记谱和对歌词的简单翻译改编,成功地将这首维吾尔族民歌转化为汉族人民也能轻松接受和喜爱的《达坂城的姑娘》。这一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曲的基本风貌,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丁善德先生则是以钢琴音乐创作为载体,将新疆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合其中。这种跨界的尝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拓宽了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也为新疆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丁善德先生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钢琴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车夫之歌》采用了固定节奏型,主要依托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这种独特的节奏型赋予了歌曲充满活力的韵律感。此外,旋律中巧妙地融入了附点节奏,这一运用无疑进一步使得整首歌曲更具舞蹈的灵动与跳跃的激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马车夫之歌》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通过王洛宾和丁善德等艺术家的改编和创作,这首歌曲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文化纽带。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宝贵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第一新疆舞曲》与新疆民歌的融合
新疆民歌大多篇幅精短、结构严谨,以单一段式和单二段式为主要结构形式,旋律线条清晰流畅,乐句间衔接紧密。此外,部分民歌还通过单乐段的反复手法以及局部旋律、结构的巧妙变化。在调式运用方面,新疆回族民歌以徵、商、羽等调式为主流,同时也不乏宫调式的佳作。在音阶运用上,五声音阶占据主导地位,六声、七声等多声音阶的运用也为民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此外,调式转换和交替的灵活运用,充分展现了新疆民歌在创作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马车夫之歌》的调式深深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七声调式体系中,归属于清乐这一广泛而独特的音乐范畴。改编而成的《第一新疆舞曲》,则在原有的基调上,展现了更为丰富和细腻的转调技巧。这部作品主要以多利亚调式为核心,以E 音作为主音贯穿全曲,使得旋律既保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性倾向,又通过引入变音元素,突破了五声调式的限制,展现出一种非传统但同样鲜明独特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