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音乐的现代性发展,即戏曲音乐的创新性发展与创作性转换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该论域文章可谓层出不穷。这些文章除了涉及剧本创新、表演方式及舞美设计等相关舞台艺术领域的改革之外,戏曲表演的核心,即唱腔设计及音乐创作更是重中之重。当然,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以戏曲音乐为元素的音乐作品也是音乐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作品不胜枚举。但如何更好地让戏曲音乐在保障其传统声音审美特色同时,能够适时、适当地推动戏曲音乐的改革创新,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理解和认识。有些从学理层面提出保护大于变动,但也有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与实践经验表达了自己的宝贵心得。如笔者近期在一次线下讲座中,听到胡净波对该论域的一些观点,让人觉得颇有新意且对当代戏曲音乐写作有着宝贵的可借鉴经验。即他所提出的“三多、三少”:多融合与少舍弃,多深耕与少浅尝,多接轨与少脱节等观点。这三点体现了他在京剧音乐创作以及相关学术研究中的深思熟虑,是对京剧音乐创新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观点也为关心中国戏曲发展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思路,由此,笔者也希望能借此对胡净波的该观点进行简单解读。
胡净波教授已从高校退休多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教学岗位退休,并不意味着思想与学术的停滞,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继续发挥光热,不仅时常发表相关文章,还在不同艺术院校传道授业,这点也令笔者所钦佩。
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往往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经汉唐孕育发展,直至宋朝真正形成,在经历元明清的不断成熟发展,至清末已经形成百花齐放之格局,其中京剧更是最为惊艳。自清朝中晚期即1790年徽班进京为起始,经道光年间汉剧进京后完成融合,京剧可谓吸取徽剧、汉剧、昆曲、秦腔等南北地方戏曲音乐之大成,融生旦净丑各类行当于一体,后来居上,成为继昆曲之后流传全国的大剧种,也是现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艺术之一。由此而观,京剧音乐始终呈现融合中出新的艺术追求,早期主要以本土不同剧种、曲艺甚至民歌小调等借鉴融合。而现代京剧,或者说京剧的现代性融合发展,即现代京剧音乐创作也体现了其融合发展的艺术特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样板戏”,这也是京剧音乐向外伸延、借鉴、融合最广泛的时期。如:京剧《奇袭白虎团》中“安平山上彩虹现”唱段中,融进了带有朝鲜民族音调的写法;《红灯记》中的宪兵队长鸠山人物的声腔明显带有日本“都节音阶”元素;京剧《杜鹃山》序曲是以国际歌为主题所呈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而最大的出新还是把西方管弦乐队纳入到了京剧音乐的整体编制中,可谓是空前的改革力度。但是,现代京剧是上个世纪的高峰,我们如何做好属于我们这代京剧人的事情,则关乎到京剧如何继续得到发展的大事。为此,胡净波对于京剧音乐出新所提出的“三多与三少”观点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多融合与少舍弃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传统京剧在特有的程式化和美学追求上,被现代京剧样板戏覆盖和溶解了许多。特别是现代京剧的戏剧结构、音乐声腔、布景道具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传统京剧的革新。从现代京剧的系列表现和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衡量,现代京剧一方面是以多姿多彩的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另一方面则是让多种外域元素介入,进而融合成一种艺术上的合力效应。从中既可以与传统文化相勾连的审美意图,也可以看到现代京剧所显现出来的新风貌,并以端丽婉转的视听体验散发着艺术的芳香,有时的表现还具有新的程式化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传统京剧向京剧现代化过渡。
在胡净波看来,从布局角度讲传统的京剧音乐,只涉及到场面音乐和唱腔伴奏两大块。而现代京剧中的场面音乐已经伸延出开场曲、幕间曲、过场音乐等,其作用也是为了让音乐更多地参与到戏剧性中来。而传统京剧的场面音乐大都是以一曲多用的形式,把同一曲牌用在不同的戏中。所以,曲牌的特点就是概括性,正如戏班艺人们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小开门,又娶媳妇,又上坟”。所以,在传统京剧演出前,一般都是以三通锣鼓来预示开场,而现代京剧却能以西方歌剧意义的序曲来揭示全剧的风格基调,并以歌曲、国际歌、军歌等约定俗成的音乐成语,来预示所演剧目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