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作者 孙少鹏
发表于 2024年9月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成年人出现犯罪行为是其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未成年人自身因素是预防犯罪的关键。

在自身因素中,情绪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司法实践中,殴打或故意伤害类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而未成年人进行殴打或故意伤害的起因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犯罪动机,他们往往是看对方不爽或者言语上有一些差错,或自己的要求对方未能及时满足,就会大打出手,随意追逐、拦截、羞辱、谩骂和殴打他人。在遭遇到这样的情景成为受害人之后,有些未成年人不是选择正当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再纠集其他人以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加以还击或讨回面子。也有一些长期饱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出现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和精神问题,这些心理状态为他们采取犯罪行为作为应对机制起到了助推作用。另有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将这种应对行为视为解决冲突的可行方式,学习并模仿。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心发育的影响,他们对殴打或者伤害行为的后果往往认知不足,且情绪冲动,行为肆无忌惮,容易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不但给受害人身心造成伤害,还对犯罪人自身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在未成年人殴打和伤害行为中,情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未成年人做好情绪管理十分必要。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未成年人管理情绪的技术和方法。

不激化情绪,减少和避免人际冲突

受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随时都可以发生,但这种不和谐是否演变为人际冲突,引发犯罪行为,往往取决于未成年当事人的情绪调控力。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