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祛魅”,是人生的重要功课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词非常火,叫“祛魅”。从字面解释,祛魅就是去掉伪装、魅惑,看清楚事情最本来的面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祛魅:消除对一些人或事物的滤镜和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祛魅”后的发现:“本以为喜欢的明星特别完美,但真正见到本人之后才发现,也就是个普通人。”
“我以为我一直关注的博主又有钱又有才华,内心无比羡慕,结果被曝光是经纪公司打造的人设,用来赚流量的。”
“曾经心心念念的理想中的生活,没有那么美好,是我自己的滤镜给它添了光彩而已。”
从这些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祛魅的一个意义就是去除过分崇拜。当我们对某个人、某种权威、某些东西(如金钱)或某种生活方式有“魅”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种状态,继而不断贬低自己,然后陷入焦虑。所以祛魅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打破对表面上光鲜事物的滤镜,戳破它梦幻的泡沫,逐渐让自己内核变稳的过程。
“魅”是从哪里来的?
每个人的“魅”都不一样,一个低学历之人的“魅”是高学历,身无分文之人的“魅”是金钱,初入社会之人的“魅”是阅历,无权无势之人的“魅”是权力地位。
正因为你缺少某些你在乎的东西,才会觉得那些拥有的人,比自己厉害百倍。
也就是说,他人身上的“魅”,其实是我们亲手赋予的,这个过程就叫作“赋魅”。“赋魅”的发生,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原因:
1理想自我的投射
我们崇拜某人,往往是因为对方表现出了我们理想中的能力、特质,我们将一部分理想自我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进而形成一种滤镜,使其过度理想化或完美化。
理想化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个体在面对现实的不完美和冲突时,倾向于将某些人或事物理想化,以缓解内心的恐惧不安。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