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社交传染
作者 赵国秋
发表于 2024年9月

奥利·安德烈亚森等人(2023)的研究指出,很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等被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具有遗传性的,家族中的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代的心理健康,即便如此,在大众的认知中,心理疾病主要还是个人的困扰,最多只会在家族中“传播”,并不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们。然而,尤西· 阿尔霍等人(2024)的研究表明,类似于传染性疾病一样,心理疾病也有可能会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交网络中进行传播。

心理疾病社交传染的证据

尤西·阿尔霍等人(2024)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同龄人被诊断为精神障碍与后来自己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该项研究涉及超过70万名个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这种风险在随访的第一年最为显著,并且显示出剂量反应关系,即当同龄朋友中有多个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个体时,其被诊断为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更高。

具体来说,情绪障碍和饮食障碍的社交传染风险最高。这些关联并不能简单地用地区一般发病率或社会经济特征、父母的精神障碍或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解释。简单来说,这些数据表明,精神障碍的社会传染不仅仅是由于共同的环境因素或遗传背景,而是存在直接的人际传染机制。

心理疾病的社交传染机制

心理疾病的社交传染,指的是精神障碍在个体间通过社会互动和影响扩散的过程。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解释:

● 心理疾病正常化:施伟等人(2020)的研究指出阻碍中国人寻求专业心理服务的一大原因是对心理问题严重性的错误观念。当同伴中有很多人被诊断为患有心理疾病时,人们会逐渐对心理疾病及其症状脱敏,认为这些症状是不严重并且是个体可以应对的,从而不会寻求专业的帮助,错过了诊断及治疗的黄金时间。当这种现象在一个社交圈子内普遍存在时,严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可能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一步削弱了个体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 帮助寻求行为的缺乏:施伟等人(2020) 的研究表明部分人群对于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不信任感、抗拒心理以及歧视。当身边患有精神障碍的同龄人拒绝甚至抗拒专业人士的帮助时,人们也会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帮助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在需要时及时寻求帮助,从而导致潜在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心理疾病的恶化。这种行为可能会在社交圈内形成一种对专业帮助的普遍不信任,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 情绪传染:伊莲·哈特菲尔德等人(1993)的研究指出,情绪传染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通过观察和互动,人们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这种情绪模仿可以通过神经机制实现,如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因此,长期暴露在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或同事中,一个人也可能逐渐表现出抑郁症状。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