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请见《心理与健康》2024年02期,上篇内容提要:焦虑是许多精神疾病的基础。通过文静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表现、影响和成因。广泛性焦虑障碍难以治愈的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平衡,打破这种平衡意味着要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因此,治疗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患者勇气和安全感的过程。
对于心理学流派,人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误区:当一个心理治疗师隶属某一流派,他就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似乎流派与流派之间是难以融合的,它们就如平行线一般,永远无法相交。但事实上,如果一个治疗师不是特别执着于某一流派,不过分封闭自己,那在真正的诊疗中,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都会被采用,只要这一切有利于患者。
一个光鲜亮丽的壳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有这样的解释:当一个孩子缺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养育者)的无条件肯定时,就会对自己过分挑剔,进而形成严格的自我标准,认为只有达到标准,才能获得肯定。这会让他们不惜这一生都拒绝接受真实的自我。同时因为标准被预设得很高,也会让他们长期处在焦虑和抑郁当中。
罗杰斯的解释是切中要害的。尤其在上篇我们谈到的患者—— 文静身上,刚好印证了这个解释中的核心。一是高标准严要求,二是她始终无法让真实的自我—— 那个既恐惧、愤怒又怨恨的部分呈现出来。而这两点就会导致她的焦虑始终都在,无法退散。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是比较严苛的?”在治疗中,我试探性地问她。
“有。但这不算坏事吧。一个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应该的吗?”她几乎没有一丝犹豫地回答了我。“嗯。”我点点头,但还是追问了一句:”这会不会有点累呢?”
她没说话,但却不易察觉地叹了口气,这个举动算是给了我回应。于是我尝试做出一些诠释:“我一直觉得你做了很多事,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比如好的成绩、工作能力、家庭环境、孩子的健康和优秀,等等。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你能允许自己差一点的。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你在给自己营造一个光鲜亮丽的壳,但要维持它的坚固,却需要花很多力气。至少,你得始终保持紧绷……”
在我说话当中,就已经注意到她一直在点头,而等不及我说完,她就直接回复了我:“是的,就是这样。我很难形容的东西被你说出来了。我活得太累了,从来没有一刻是真正放松的,这个壳耗费了我太多力气,我不想这样但又始终被牵制着,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能想象到如果放手的话,一定会掉进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