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通牒效应”看拖延

终于赶在最后期限之前交上了论文的同学L,这样诉说他的困扰:
“我是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老师布置了论文,我总想着明天再做吧,结果总是拖延到最后期限之前才完成。”
“每次完成前,我都感到压力巨大。好不容易完成后,会感觉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被一次性耗尽了,需要好长时间来恢复。”
“我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不能再拖延到最后期限。可下一次,我仍然会重复‘明日复明日’这个过程。”
在最后期限的逼迫下,才匆忙采取行动,这种行为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甚至有很多人喜欢这么做,认为自己能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的效率非常高,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
但大部分人都像L一样,明知道拖到最后期限对自己来说压力太大,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透支,却仍然阻挡不了他们把任务拖延到最后。
什么是“最后通牒效应”?
人们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常会产生拖延情绪,迟迟不肯开始着手,能拖就拖,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的情况下,才去努力完成,而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时,人们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最后通牒效应”。
简单来说,最后通牒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迫的最后期限时,往往会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现象。
有研究者做过一些实验,证明了最后通牒效应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那如此说来,是不是我们就应该刻意地把任务拖延到最后期限的前几天再做,其他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呢?
答案并不是。
最后通牒效应虽然看似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但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思考和完善,任务质量容易下降。只注重结果,我们也就不能从过程中得到什么收获。
而且,即使我们没有开始着手完成工作,我们心里也会想着这件事,并产生一定的焦虑感,随后我们开始安慰自己,“明天做也没关系”“晚点开始会更有效率”。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