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欺凌的界定
这个要看被欺凌方是什么感受了。
当然被欺凌方可能会高估风险。我们现在讲的欺凌,优先考虑的是,是不是有真实的或想象的跟生命危险相关的内容。像邯郸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有杀人这件事了,这小孩已经处在真实的风险里。像最近被欺凌跳楼的女孩,也被勒索了好多钱,也被威胁了。
在成人世界里,只要有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定义为敲诈勒索,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到这样的程度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惩罚力度。为什么有警察、有监狱、有法官,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变成一个丛林社会,必须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一部分还是应该做一些相应的措施的。
针对小朋友语言欺凌的事情,稍微有一些区分。到底有多紧迫就不好说了。有一部分可能是被欺凌者脆弱性比较高。欺凌者虽然可能否认这件事情有问题,但如果你找他,他肯定也觉得这是有问题的。语言欺凌可能是后续欺凌的前奏,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欺凌者可能做了一个小的试探,发现没有大的惩罚,就会做出更大的伤害行为。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画像
现在对被欺凌者的画像是做得比较好的,家长愿意去说,更容易收集信息。但我们很难拿到欺凌者的画像,他们怎么被家庭养育的?是不是出现欺凌事件之后,就应该有人去访谈他们,了解为什么会产生欺凌行为?我们并没有做相应的研究,得到的信息也不是很多。
我们更了解的是被欺凌者,因为被欺凌者更有叙述的欲望。施暴的一方,其实他们是隐藏起来的。如果不隐藏,公之于众的话,其实他们根本没法去实施欺凌的。出了事,大家可能也不去追查这一部分。我觉得还是应该去追查欺凌者的情况,反复去收集这样的信息,然后叠加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去理解这个事情的原因。
从我的角度来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去管,则所有的社会都是一个江湖,都是丛林社会。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丛林社会,所以要更早地制定一些规则,限制攻击的强度。我们不是不允许有攻击性,而是要把攻击性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那谁来限制呢?有一部分是家长的责任,有一部分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有一部分是警察和法院的责任。
在丛林社会里,可能都有人去试探自己可不可以去侵犯别人,如果最开始没有被阻止,可能所有人都会参与进来。日本的校园欺凌挺严重的,老师对学生的欺凌也挺严重的。在这样的体系下,连公主都会被欺凌,谁都可能被欺凌。当然你可以解读为别人是逗你玩的,但我们要去看这背后有没有更严重的行为。

关于要不要报告老师
有一位家长讲到自己小孩的笔被另一个小孩故意弄坏了,然后小孩向老师告状了,老师让另一个小孩赔偿,但老师会觉得很麻烦,不仅没有处理,还对告状的小孩态度不好。那个搞破坏的小孩最后没有去赔偿,因为他不敢告诉父母,父母会打他。虽然这个小孩没有实施物理上的伤害,但故意破坏东西,也表明他的攻击性是无处释放的,他的家庭可能是让他感觉压力大的,他会把这部分压力释放到学校。
被欺凌方报告之后,老师可能是不高兴的。但是结局是好的,你之后不被欺负了,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你找了老师,老师也找了那个学生,然后这个欺负的行为终止了,对方也知道你不好欺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