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先育己:教师需更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作者 江永强
发表于 2024年9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0年间教师事业快速发展,但教师的心理健康议题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的第2期和第3期分别就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连续刊发研究论文,借鉴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过去20年间的研究报告进行荟萃分析,发现整体而言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总检出率为16%),未来仍有继续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共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2024年9月即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值此重要时间节点,笔者尝试就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话题谈谈个人看法。

没有理由不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包括健康。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曾指出,“人们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在科技和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健康显然不只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缺一不可,都是人民幸福的必需品。教师的基础身份是普通的人民,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就是重视人民幸福,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构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另一身份是职工,开展教育工作是教师的特有劳动形式。当全社会在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四最”劳动精神之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职工的心理健康。职工健康是组织健康的基础,是高质量劳动的前提;近些年国内各行各业(也包括教育行业)竞争愈加激烈,职场工作的强度、节奏、稳定性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再加上收入和发展的相对有限性或不确定性,使得职工承受着各种形式的压力,进而可能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反过来不利于职工积极工作与创造价值。往极端来说,近年报道的国内教师自我伤害新闻都在提示,我们不能只推崇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而不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回到教师角色的狭义本身,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伟大职业,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教师以何种状态、何种方式去“传道授业”、去育人。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