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CP起哄?小心演变成语言欺凌!
作者 殷锦绣
发表于 2024年9月

“哦哦哦发糖了发糖了!在一起!在一起!”教导主任路过八年级某班门口时,听到了班里的同学们正在围着两位同学起哄。难道是有学生谈恋爱了?一番调查之后,主任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班里根本没有谈恋爱的情况,只是同学乱嗑CP(Couple的缩语,伴侣或情侣)起哄。

但主任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怎么能这样乱起哄呢?放任它发展下去,可能是语言欺凌呀!

不是“糖”而是“刀”:从起哄到语言欺凌

关于语言欺凌,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方式是,使用具有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例如叫绰号、说脏话、人身攻击等。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嗑CP起哄也可能是语言欺凌。

嗑CP是指对真实或潜在的情侣的相处进行关注、讨论、支持的行为。在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学生嗑班级同学CP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起哄连连。但是,学生嗑的CP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有的男女生只是关系比较好,就会被“嗑”、被起哄“又发糖了”;有的男女生只是偶尔接触,也会被起哄“你是不是对ta有意思”;有的男女生甚至没有任何交际,也会被“硬嗑”。

这些被起哄“发糖”的同学,绝大多数内心可不甜,而是感到“被刀”一般。被起哄时,他们在情绪上会感到窘迫、尴尬、愤怒、委屈等。因为起哄是长期持久的,这些情绪反复出现,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抑郁、无助。同时,原本正常交往的异性朋友,可能为了避嫌而不再接触和联系,失去了重要的人际支持,他们的情绪更加难以疏解。从对被起哄者的影响来看,起哄无疑是对他们的欺凌。

此外,起哄者自身也会受到消极影响。起初可能只是同学们的疏远,因为大家都不想被他们起哄;如果他们还不停止起哄行为,反而坚持“没糖硬嗑”,还可能发展为传播恋情谣言,甚至于造黄谣,这不仅是语言欺凌,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导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近年来,已经有不止一所高校曾经处分过造黄谣的学生。

总之,起哄和语言欺凌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也许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很多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做出过这种语言欺凌行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中最常见的形式,发生率明显高于人际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校园欺凌情况中的约四分之一。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