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刚踏入初中的小毅表现出的是一个善良、安静的男孩形象,但是没多久,小毅便屡次迟到,联系他的父亲只会收到一句冷冰冰的“知道了”,便再也没有下文。渐渐地,我发现他眼神变得呆滞、木讷;小组长也屡屡找我抱怨,小毅隔三差五不交作业;同学们反馈小毅越来越像一个透明人;任课教师们无论是耐心鼓励,还是刻意批评提醒,他都尽量避免与老师眼神接触,完全无动于衷,令人颇感无奈;时时刻刻戴着口罩,好像故意要把自己藏得不被看见。
分析:陷入情绪困境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焦急,也很心疼,经过侧面观察和正面了解,原来他父母离婚后,法院通过衡量父母双方经济能力等综合因素把他判给了男方,但是后来父亲一喝了酒就会毫无缘由地打骂他,发现他不在学习就会用言语讽刺和挖苦。那段时间他时时刻刻都像被乌云笼罩着,像一只受了伤的小猫,蜷缩在角落里,从呆滞的眼神中猜不到他的情绪,不明所以的人以为这只是性格内向所致。
我与多位任课教师协助观察沟通小毅的情况,为了与小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设计了3次访谈,建立了安全温馨的沟通环境,界定了小毅内心的真正需求。

经过分析,我决定搭建家庭和学校两大成长系统帮助小毅。

引导:必要的接纳和鼓励
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原则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都应该在“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由此我从以上3方面及家庭层面帮助小毅重构心理世界。
拨通小毅父亲的电话,还没说几句,他却不耐烦地说:“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他就是青春期叛逆!你说的那些我不懂!”再后来联系他甚至干脆不回复。我的内心除了焦急,更增添了一些委屈——到底该怎么办?每天看到小毅的状态让我心疼不已,思来想去,他的父亲我改变不了,那就先尝试在班里行动起来!
我在小范围内与班干部和团员之间开了动员会,发动他们积极营造“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利用系列心理学小常识召开班会课,减少其他成员给小毅带来的额外压力;我分别找了班上了解他的几位同学以及熟悉他的任课老师,让他们写出小毅的优点:诚实、善良、朴素、有诚信、乐于助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