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A,高二学生,女,17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女,排球运动员,主动来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小A走进心理辅导室就开始哭,她说:“跟好朋友闹掰了,我什么都干不了,每天都想哭。”并表示,马上要参加一个省级排球比赛,什么都干不了的状态让她极度焦虑。
老师我什么都干不了了
小A是我们学校的排球生,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比赛,并且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是赛前焦虑,仔细一聊,才知道,原来她是和最好的朋友小B闹掰了——小B既是她的同班同学,又是她在排球队的队友,进入高中后,小B帮助小A熟悉学校、排球队,她很依赖小B。闹掰以后,小A在教室没办法专心上课,训练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并因此受到老师和教练的批评,她很崩溃。然而,由于长时间训练,和班级其他同学接触较少,她除了小B几乎没有其他朋友,所以,两个人闹掰了以后,她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这些,感觉非常孤独。
确定理想状态,缓解短期焦虑
在了解了小A的基本问题和情况后,我问小A:“在这短短50分钟的辅导中,你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小A表示,希望自己可以不再想和朋友之间的矛盾,完全投入到训练中。我告诉小A:“不再想和好朋友闹矛盾,作为目标不太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要想的时候,往往会越去想这个事情。”
因而,我让小A把角色交换到“未来的我”,帮助她确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辅导目标。首先,我邀请小A将角色交换到状态已经变得很好的“未来的我”,帮助她想象那个状态变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小A”表示自己很专注地在排球场上训练,和好朋友的状态是自己不再那么卑微、忍让和迎合,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能量流动起来,我邀请“未来的小A”告诉过去的自己是怎么做到现在的状态的,小A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于是,我邀请“未来的小A”送给“过去的小A”一个礼物。小A选了一个遥控器,并告诉“过去的小A”,希望她可以在自己不断迎合和忍让朋友时及时按下暂停键。在送完礼物以后,角色交换回到现在的状态,我请小A接收未来的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感受遥控器给自己带来的控制感。
最后,我跟小A再次确认了辅导目标——近期目标是缓解与好朋友小B之间的关系,集中注意力训练;远期目标是提升人际交往技巧,扩大人际圈,以平等、舒服的方式与人交往。
我还给小A布置了一项作业:尝试着跟好朋友小B说出自己的委屈和感受。
角色交换,探索同伴互动模式
第二次辅导时,我问小A是否完成作业,她表示自己并没有完成,原因是面对好朋友小B无法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