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迎面看到他的一瞬间,阳光正好打在他身上,整个人散发着眩目的光芒……”小美哭着向我诉说道。
小美,高二女生,文静内向,学习努力,成绩中等。自从11月那天不经意地碰面后,隔壁班那个男生像发光体般向她走来的身影就时常在她脑海中闪现。但小美没有意识这是一种性吸引,而认定这是对学习的干扰。在她的观念里,脑海中反复出现的画面等于想谈恋爱,但凡有想谈恋爱的念头或行为就会影响学习,自己不想恋爱就不应该出现这类画面。因此小美很惶恐,竭力想压制自己,她经过反复尝试找到了有效方法:当画面出现时她就回忆歌曲,通过脑海中循环播放歌声来压制它。
可进入第二学期,这种方法不管用了,最初只有看到那个男生时才产生画面,此时则随时随地会出现,有时思绪不知飘向何方,等回过神来时间已过去好久。更让她受不了的是每天一走出教室就会自动搜索男生的身影,害怕遇到他。“我根本不想认识他,更不想对他表白,但他就出现在我的脑子里。”长此以往小美非常痛苦,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成绩下降明显,到3月底情绪崩溃,由班主任介绍来到心理辅导室。
经心理测量与评估——SAS79(中重度焦虑),SDS60(中度抑郁)——小美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引发的强迫思维。突如其来的异性吸引被“我不想谈恋爱”“我要专心学习”等认知以及回避行为越缠越深,即某一固定观念在头脑中反复出现,无法摆脱,同时伴有主观的被迫和焦虑的感觉。
一 探寻缘由,找准问题根源
通过对小美、班主任和家长的访谈,我判定小美强迫思维的形成主要由于她存在以下的偏差:
一是3~6岁俄狄浦斯期,女孩要经历从对母亲的原始依恋转化为对父亲的原始依恋。那时小美妈妈放弃工作全身心照顾女儿,爸爸又由于司机这一职业特点以及自身性格因素,与女儿几乎没有交流,因此小美未能较好地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这使得她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吸引这一正常的心理现象产生了回避、恐惧、焦虑等情绪,并以强迫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是性吸引本身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小美妈妈面对即将长大成人的女儿,在家庭性教育问题上采取恐吓、夸大方式灌输“高中谈恋爱不是好学生、好女孩”“一旦对异性有好感就没法好好学习”等观念,使小美合理的性需求被压抑,以头脑中浮现异性形象的这种性代偿形式呈现出来。
三是高中住校使得家长与小美交流最多的就是学习和成绩。这让小美感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成绩好才会爱自己。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小美将学习分心与考试受挫直接联结,认定这会导致成绩下降。强迫思维的出现更让她的内心和行动被恐惧主宰,自我调节失效,无法专心学习。
二 家校协作,积累正向体验
小美的生活经验是负性的,于是我设法帮助她积累正向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