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自贡的文化艺术瑰宝中,龚扇、扎染、剪纸被誉为自贡的“小三绝”。其中,龚扇以其精湛的竹丝编织技艺而著称。扇面晶莹剔透,宛如纨绢,其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特质更是令其独步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扇”。此扇曾为慈禧太后所钟爱,特赐名“宫扇”。更有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曾误认其为素丝织锦,不禁赞叹其工艺“巧夺天工,世之少有”。
龚扇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已超过140年,龚氏一族,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将龚扇技艺推向了极致的细柔与精湛。龚倩,作为龚扇第五代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已与龚扇结缘30余年。她不仅在传承非遗技艺上深耕不辍,同时致力于创新,力求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龚扇技艺,非遗之花绚丽绽放
自幼年起,龚倩便与龚扇技艺结下了不懈之缘。每当父亲在编织龚扇时,她总爱静静地在一旁观察,甚至尝试着用剩余的竹丝材料,模仿父亲的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每当她向父亲展示自己的稚嫩成果时,父亲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并语重心长地说:“龚扇技艺是龚家的传统,作为龚家人,你要热爱并学习它,这是我们的家训。”小龚倩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在龚倩的童年时光里,她经常跟随父亲在清晨五六点就出发,深入山中挑选出最适合编织龚扇的竹子。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直到晚上六七点才回家。在十五岁那年,龚倩就已经能独自进山砍竹了。为了确保竹子处于最佳状态,她还需将砍下的竹子浸泡在水中。而四川冬季湿冷,龚倩常常一大早就要从冰冷的水中取出竹子,进行劈竹丝的训练,这让她的双手时常布满冻疮,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龚扇的制作过程复杂且要求严苛。首先选材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挑选无疤痕、无虫蛀的一年生慈竹为原料,竹节长度需在0.61米以上,且仅取竹身中段数节,随后用干净绸缎细致包裹,以防损伤。选好原料之后,制作龚扇还要经历划篾条、刮竹丝、编扇面、绷扇四道精细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技艺与耐心。
在刮竹丝之前,需经过超过一天的磨刀准备,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至关重要,刀刃的锋利程度直接影响竹丝的质量,刮竹丝是整个龚扇制作过程的基础。刮竹丝这一环节对技艺要求极高,需将竹丝刮削为0.01至0.015毫米粗细,甚至比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还要细。竹丝越细,同等规格扇面所需竹丝的数量越多,图案就愈发清晰逼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