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沟姑村,目不识丁的罗色尔夫妇竟培养出了3名优秀的研究生和1名出色的本科生,令无数人赞不绝口,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的榜样。罗色尔家庭因此获得布拖县农民“优秀教育家庭突出奖”荣誉和10万元奖金。2023年,其家庭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同年,罗色尔当选为“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十大人物”。2024年3月,罗色尔夫妇入选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四川省推荐候选名单。

不能让孩子吃没文化的苦
罗色尔家培养出了4名优秀大学生的喜讯,通过网络立即传播开了,布拖县的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
1961年,罗色尔出生在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祖祖辈辈守望着大山与森林。1985年,罗色尔和同村彝族姑娘胜以么相爱结婚。婚后,为摆脱贫困生活,也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罗色尔开始走南闯北做小本生意。了解到与雷波县一江相隔的云南省永善县白魔芋种子品质上乘,罗色尔便不辞辛苦背回白魔芋种子并播撒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听说与村子隔河相望的金阳县青花椒畅销宜宾市场,他又拿出家中仅有的积蓄购回300多株青花椒苗,种在了山里。
通过种植销售农特产品,罗色尔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但是,在外闯荡的那些日子里,罗色尔吃过太多没文化的苦:有时需要签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时需借钱周转,他又不会写借条;有时与合伙人分成,他也不会算细账……如此种种不便让他叫苦不迭,他深刻领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罗色尔回忆说,因为不识字,他在生意上吃了不少亏,因此萌生了今后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们的想法。

大儿子能合尔聪出生后,罗色尔暗下决心,一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罗色尔的想法得到了妻子胜以么的支持。“今后孩子们都要上大学,这样才能改变命运!”胜以么说。
那时,当地部分家庭有给孩子订“娃娃亲”的陋习。曾经,妻子胜以么有这样的担忧:家中有3个儿子,以后找不到媳妇怎么办?早点为孩子订好亲,以后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婚事了。罗色尔却坚决反对这一陋习。在他看来,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前景更不一样,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订“娃娃亲”只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业,应该让孩子们专心读书,长大成人后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后来,胜以么也想通了,她坚定地站在丈夫这边。
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这对勤劳朴实的夫妇常年奔波于布拖县的各个乡镇以及会东、会理、峨边等地,售卖自家种植的农特产品。1999年,经过多年打拼,罗色尔手里有了一些积蓄,此时,大儿子能合尔聪也到上幼儿园的年龄,罗色尔决定把孩子送到布拖县的城关镇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