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因势利导,80后母亲育出9岁“满级讲解员”
作者 微尘
发表于 2024年8月

2024年6月1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六一”晚会《致未来》准时开场,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小志愿者张书铖作为“红领巾愿景代言人”亮相晚会。

9岁的张书铖被网友誉为“小孩哥”“满级讲解员”,他的讲解滔滔不绝、字正腔圆,既专业又干货满满,网友们纷纷感叹“少年强则国强”。

而不为人知的是,在张书铖成名的背后,妈妈姜楠始终是儿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推手。

本文主人公张书铖

      因势利导,

      鼓励“话痨”儿子多方面展示自己

2015年,80后兰州市民姜楠迎来了儿子张书铖的降生。初为人母,她憧憬着儿子的未来。

在周围父母都很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计划规划时,姜楠则认为对孩子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兴趣,而不是什么都让孩子学。张书铖开口说话早,从1岁多开始,姜楠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唱歌、读绘本、朗诵诗词。

教儿子读李白的《静夜思》时,姜楠找了一个三五月明之夜,当月光透过窗户射入室内的时候,姜楠指着天空那轮高悬的明月,给儿子讲述游子在外地对家乡的思念。

对于一些难懂的诗句,姜楠还用表演的方式促进儿子理解。小书铖3岁时,因为爷爷奶奶的疼爱,有些挑食且不懂得珍惜食物。一次,儿子把吃剩一半的面包随手扔到垃圾篓里,姜楠并没有当场责怪儿子,而是和公公、婆婆编排了一个小品,灵感就来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晚饭后,小品开演,姜楠的公公扮演的农夫穿着一身旧衣服,头上缠着白毛巾,挥舞着“锄头”在“田间”劳动,望着田里稀疏的禾苗连声叹气。这时,婆婆扮演的农妇拎着瓦罐来送饭,老两口蹲在地上,吃着馒头就着开水,无意间一粒馍渣掉到地上,“农夫”捡起来,吹吹上面的灰又吃掉了。这时,电视机里传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朗诵声。

公婆来自农村,表演得真实而投入,小书铖居然看懂了,眸子里亮亮的。此后,不用姜楠反复叮嘱,小书铖就改掉了挑食和浪费粮食的坏习惯。

在众多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奔走于各个特长班时,姜楠定力很强,她坚信培养孩子应因材施教。她注重对儿子的引导,小书铖有语言方面的天赋,姜楠便有意识地鼓励他唱歌、读绘本、朗诵诗词。到了一年级时,小书铖就已经能背诵100多首古诗了。

儿子上小学时,姜楠为他挑选了一系列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勇于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得到大家的鼓励后,张书铖的表演欲日益增强,成为大家眼中的小“话痨”。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妈妈布置的背古诗、表演等任务,很多时候小书铖也有偷懒、贪玩、想放弃的念头,姜楠就想出各种办法调节儿子的情绪。在家教方面,姜楠的做法是不违背孩子的天性。

姜楠很注重培养张书铖的好习惯。以前,儿子做事磨蹭,姜楠就设计了一个量化考核表,张书铖早起穿衣服、刷牙、用餐不超过20分钟,就给他加1分,量化考核积累到一定分数,就满足他一个愿望,这个办法很有效,儿子做事效率越来越高。

本文刊登于《伴侣》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