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岁的周时莹,现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作为红旗品牌智能网联技术带头人,她带领团队所取得的核心技术成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
在不懈攀登的路上,周时莹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被父亲“劝”进一汽,
用实力折服外国同行
周时莹1981年出生,父亲周学文是一汽资深研发人员,母亲工作忙的时候,周时莹经常跟着父亲到厂区玩,见证了老一代一汽人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所付出的艰辛。
周时莹的父亲做的是整车系统研发工作,那时画图纸要靠人工一笔一画画出来,汽车图纸比较大,有五六米长,父亲和同事们每天都有画不完的图纸、加不完的班。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工作性质特殊,父亲和同事的腰都不太好。
目睹父亲工作中的辛苦,加之自己是女孩,周时莹并不想从事和汽车有关的职业。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有意避开了车辆工程专业。
2009年7月,周时莹博士毕业,一心向往去高校当老师的她憧憬着未来的教书生涯。没想到,父亲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国家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你应当将所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实实在在造福社会,帮着老一代一汽人把中国汽车工业长子的大旗扛下去。”
父亲的一席话对周时莹触动很大,她深知,中国汽车工业与西方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她学的是电子专业,应该尽己所能,为国产汽车注入科技活力,助推民族品牌不断向上跃迁。

就这样,周时莹放弃了到大学任教的想法,而是入职了刚成立的一汽技术中心汽车电子部。当时正值一汽启动“红旗复兴”项目不久,在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周时莹选择了汽车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仿真测试领域,肩负起“汽车电子大脑+神经中枢”——电子电气结构的自主开发重任,周时莹的这个选择,不经意间为一汽迎战自动驾驶按下了启动键。
入职的第二个月,一汽启动研发中国汽车产业整车HIL虚拟仿真测试系统,并邀请德国专家前来指导。没想到,这位外方专家以及翻译仅工作了两天,便撂下厚达上千页的用户手册一走了之,临走前还说,离开他们,中国人根本研发不出整车HIL虚拟仿真测试系统。
为了把项目继续下去,厂里征调周时莹为临时翻译。周时莹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对手越强劲,她就越想去挑战。于是,她在几天内便把1000多页的英文原版使用手册研读了一遍,读懂后再转化为技术人员易于理解的语言,使得国外产品得以顺利投入使用。
通过对外方使用手册的研读,周时莹意识到中国和外方的技术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这套虚拟仿真系统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她主动请缨加入研发团队。

研究时间长了,周时莹发现国外的汽车系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她认为只要有勇气挑战未知空间,就会有很多创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