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从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作者 吉意
发表于 2024年8月

她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她曾随“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深潜,也随“雪龙号”赴南极科考,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兼具“两极”科考经验的女科学家。她又坚持科普11年,行程12万公里,举办科普讲座300余场。她叫唐立梅,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奋斗者、中国十大科普科学传播人物、2023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入选“新中国百位女性第一”展览。

      “科学家梦”让她的科研方向

      从陆地转向海洋

在中国女性科学家中,唐立梅是一个传奇人物。2024年4月2日晚,“她势界·凤凰网2024女性影响力大赏”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青年科学家、科普达人唐立梅获得“她势界·年度科教人物”奖项,全场欢声雷动!

1981年,唐立梅出生在河北蠡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那里有广阔的田野,但学校没有科学课,她的身边没有科普读物。小时候,唐立梅唯一读过的课外书籍是一本作文选。

不过,就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孩子一样,被问起长大后的志向时,还在上小学的唐立梅回答说:“我长大要做科学家。”尽管那时“科学”对她而言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她从小就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她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大学、读博士。

唐立梅说,自己的父母没有上过初中,家里经济也比较拮据,但父母却一直很支持她和哥哥好好学习。

为了给在县城读书的唐立梅改善伙食,不会骑自行车的母亲经常步行5公里去学校给唐立梅送包子,唐立梅很小就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因而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经历两次考研,唐立梅终于进入她梦寐以求的院校——浙江大学,她也离童年的科学家梦想越来越近。最后,她又考上浙江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博士。

读博期间,写论文带给她“无数次的彷徨和绝望”,唐立梅说,自己常常在走路、睡觉时都在苦思一个问题,后来以为自己想通了,但一查文献,才发现是已存在的或是错误的观点。为了完成论文,她还两次环海南岛考察采样。也正是在读博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来浙江大学作报告,讲到海底有盲虾,有“黑烟囱”热液氯化物时,唐立梅觉得很新奇,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决定把科研方向从陆地转向海洋。“读博的时候压力太大了,因为我换了一个研究方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我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奋发努力!”2010年,唐立梅博士毕业后,顺利考入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唐立梅走进课堂开展科普活动

进入研究所不久,唐立梅便跟随前辈赴西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地进行科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多项课题研究,内容包含“西太平洋深部地幔过程”“雅浦海沟俯冲年代及岩浆作用”等,并在主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唐立梅年纪轻轻,已在海洋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两极”科考成为首位中国女性

2013年9月,唐立梅迎来了她科研人生的重要节点:她被选中参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

为了这次科考,唐立梅做了充足的准备,“知道会去参加下潜之后,我就经常锻炼,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2013年9月7日早晨,唐立梅与两位同事随着“蛟龙号”下潜到2774米深的西太平洋海底。下潜密封舱的直径只有2.10米,还载有拍摄、生命支持等系统设备,留给人的活动空间很狭窄。

本文刊登于《伴侣》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