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帮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气”有“力”
作者 沙婧婧 黄豪
发表于 2024年8月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患者常感觉呼吸困难、有气无力,疲劳感严重,日常活动量显著下降。如果能进行长期、科学的呼吸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呼吸模式,改善呼吸困难、疲惫、乏力等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胸闷气短、一动就累是怎么回事?

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多具有咳嗽、咳痰、气急、喘息等症状。即便在病情较为平稳的阶段,一些患者也总是感觉自己胸闷气短、一动就累。这是为什么呢?

1.呼吸道病变导致气流受限,使患者胸闷气短

慢性呼吸道疾病会导致气道和肺部病变,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速率,使患者呼吸困难。长期呼吸困难则会引发机体缺氧,让患者觉得头晕、肢体乏力。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为例,患者的小气道病变导致气道阻塞、气道壁增厚甚至纤维化,令气流受限。同时,患者的肺功能逐渐下降,肺泡的弹性回缩力下降,这会大大限制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久而久之,患者体内的氧气交换和利用速率均低于健康人群,因此会长期受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困扰。

2.长期缺氧导致运动耐量下降,使患者一动就累

运动耐量是指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或者身体活动时,能够持续的强度和时间,是衡量一个人的身体适应能力、运动表现及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受限,机体供氧不足,可导致运动耐量明显降低。如果长期静养、不进行体能锻炼,可令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逐渐下降。这会进一步降低肺功能,使胸闷、乏力等症状更加严重。

呼吸训练可增强心肺功能、

改善胸闷乏力

1.改善肺部功能

呼吸运动是通过收缩、放松呼吸肌,使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缩小,从而使肺部更加顺利地完成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任务。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