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蛇共舞?
作者 林恩
发表于 2024年8月

早在2013年,我借朋友的相機在乡下随手拍了几张照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摄影。之后的2014年,我买了一台相机,开始拍一些身边随处可见的昆虫。那时也没想到,我的微距摄影之旅竟然一直持续至今。

我不喜欢合群,只喜欢独自拿着相机在山林中行走,拍一些肉眼无法察觉的生物。当透过镜头看向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我才彻底感觉自己成了自然的一分子。

再来一次!夜斗剧毒竹叶青

我住在浙江省武义县,家门口就能拍到很多小昆虫。多年拍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除了昆虫,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生物,比如爬行类、菌类等。于是,它们成了我摄影创作中可持续发掘的素材。

蛇类是我现在拍摄的主要对象。这不是因为好奇心或者胆子大,实在是我们打照面的机会太多,尤其在夜间。但最初我也不敢拍,每次看到蛇我就被吓得上蹿下跳,蛇见到我这样子也受到惊吓,消失得比我还快。甚至有一次,我在拍摄的点位蹲守,一条蛇从我脚面上爬了过去,我屏住呼吸,惊出一身冷汗。

2015年夏天,我在农田摘西瓜,一抬头,面前突然出现一条眼镜蛇,大约2米长,那一次真的把我吓得不轻。但当时我刚好带了相机,就鼓起勇气尝试拍它,可惜按下快门时它已经跑开一点距离了。追了几步,它立即立起身子朝我吐信子,噗噗声十分明显。我连西瓜都不要了就立马离开农田。事后虽然有些后怕,但拍蛇的苗头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正式决定将蛇纳入拍摄计划,是在2017年的一个夜晚。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刷山”拍摄,凌晨准备结束时,无意看到车边的枯树上挂了一条小青蛇,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格外显眼。我靠近后它也不跑,一动不动的。因为此前在网上了解了很多蛇类相关知识,仔细观察一番后,大概确定它就是竹叶青。竹叶青是剧毒蛇,于是我脑子里一直在做选择题:到底要不要拍?犹豫了许久,最终冲动战胜了理智,我举起了相机。

因为害怕,我不敢靠得很近,当时使用的是单反加全手动镜头,镜头与蛇一直保持在1到2米的距离。我习惯用相机的取景器来增加手持稳定性,所以外露的头部与手就成了高风险区域。为了找到好角度,我只能蹲马步进行拍摄。可能当时距离相对较远,竹叶青一直很安静,但各个角度拍完,仍然消耗了我不少体能。回到车上,查看相机想找出几张满意的,却总感觉与预期差了点味道。或许是短焦镜头的原因,或许是我靠得不够近。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一定是靠得不够近。

看了一眼车窗外,竹叶青还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再来一次。我让同伴找了条树枝在我侧面盯梢,随时告诉我竹叶青的动态,只要它一动,我就马上退。经过这种近一点拍一张,然后继续再近一点又拍一张的方法,我确信这次应该能拍到理想的照片。由于我越来越近,竹叶青开始敏感起来,时不时吐信子。而且每次它一有什么吐舌头或者小动作,同伴都会很紧张,急促又小声地警告我:“退退退!”肾上腺持续飙升,同伴的警告湮灭在手电筒照向蛇的光束中,我挪动身体持续靠近,额头的汗迷了眼睛。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