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大众对麋鹿的认知度应该仅次于梅花鹿。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曾用“麋沸蚁动”来形容战争导致的骚乱,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麋鹿活动曾经非常繁盛。
很多年后的今天,麋鹿成为了江苏省的闪亮名片。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故事是,麋鹿在江苏的灭绝、回归和复兴,恰好是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从失衡转向平衡的一个缩影。
皇权之下“神兽”绝迹中原
麋鹿是一种喜水的湿地动物,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距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动物分类学家将它归类为鹿科,麋鹿属,达氏种。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这是对麋鹿外形精准的概括。因长相奇特,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中,麋鹿总是充满神话色彩,比如在《封神演义》中,麋鹿就是姜太公坐骑的原型。除此之外,它还被视为祥瑞之兆,备受古代君王的喜爱,长久以来都象征着皇权。
麋鹿常常以群体形式出现,性格比较温顺。但见过麋鹿的人应该清楚,它们体型庞大,十分具有压迫感,让人无法将其和温顺产生关联。成年雄性麋鹿的体长可达2米,体重甚至可以接近600斤,它们拥有粗壮的四肢与多肉的主蹄,双蹄间有宽宽的腱膜相连,增加着四肢末端着地的面积,能够减小压强,帮助它们在沼泽松软的泥地上运动。当麋鹿行走时,双蹄还会发出响亮的磕碰声。而它们的尾巴,主要是为了驱赶潮湿地区飞扰的蚊虫。

就毛色而言,麋鹿有夏毛与冬毛两种。夏季,麋鹿的体毛多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麋鹿的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取代。长相上,麋鹿头大、眼小,独有的眶下腺较为明显,与马有几分神似。值得注意的是,长有角的都是雄性麋鹿,雌性不仅没有角,体型也相对较小。麋鹿角的生长周期很长,两岁左右,雄性小鹿开始长角分叉,到六岁时叉角才能发育完全。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然而,从书中走到现实,独特的外表却成了麋鹿持续了千百年的噩梦。

正是由于麋鹿身上加持了诸如祥瑞、神兽的色彩,使得历代帝王们都执着于搜寻它们的踪迹,活要见鹿、死要见尸。帝王们更是希望通过食其肉获得长生不老之力,以求统治千秋万代。麋鹿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