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暴富的年轻人:我在东南亚做“榴莲捕手”
作者 刘车仔
发表于 2024年8月

从5月开始,阿久的水果店就因为榴莲的上市而热闹起来,浓烈的味道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来挑选一个榴莲。

下沉到小县城里的榴莲,有了比“开榴莲盲盒”更接地气的传说。阿久说,不知道是哪里流传开来的,来买榴莲的女性,都说经期应该吃榴莲,比吃鸡、吃红枣还补气血。最近两个月,高考结束后又迎来中考,不少家长也把榴莲当成犒劳孩子辛苦学习的甜品。

过去的一个月,刚上市的榴莲不仅霸占了水果店的C位,还接连上过几次热搜。越来越多原本对榴莲无感的人,也被它所吸引。榴莲在中国消费者眼中似乎已经越来越大众化,就像《经济学人》一篇报道的标题所说的:中国人正在为榴莲疯狂。

仅去年,中国的榴莲进口量达到142.6万吨,进口金额达到67亿美元,比上一个高峰期2019年的60.5万吨多了一倍有余。以平均一个榴莲2.5千克计算,去年一年时间中国人消耗了5.7亿个榴莲。

而国内消费端的“榴莲热”,也“卷”起了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榴莲种植,托起一个个造富的梦。

一个榴莲的享乐主义

“买个榴莲回去补一补。”在阿久店里,来买榴莲的顾客总是会说类似的话。阿久的水果店开在十八线小县城,虽然单卖榴莲并不会赚很多钱,但榴莲是个“钩手”,被榴莲吸引来的顾客,往往会顺便再买点其他水果。

最近一两个月,网上大有“榴莲价格跳水”的声音。但实际上,跳水只是昙花一现,价格基本维持在每斤30元左右,一个5斤左右的榴莲售价150元,并不算便宜。在一些娱乐相对单调的小县城,吃榴莲成了一种日常的享受型消费,总有人时不时就会来买一个解解馋。

用阿久的话来说,“除了吃点好的享受下,还能干吗?大钱是没有的,买点好吃的还是绰绰有余”。这是榴莲消费下沉的小小缩影。

难以置信,仅仅在三四年前,很多中国人都还难以接受榴莲浓烈的气味,况且其高昂的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一个几百元的榴莲,只能开出一斤多的果肉,吃的每一口都在剧烈地消耗金钱。

榴莲的高昂价格,与长期依赖进口有关。榴莲喜欢湿热,需要在日平均温度22℃以上的热带地区里才能生长。中国境内只有海南能够满足种植的条件,但囿于台风频发的气候以及种植经验的欠缺,还需要较长时间来磨合。

今年,本土种植的海南榴莲已经上市,但产量较少,而250吨的预估总产量相比起2023年我国进口的142.6万吨,还是杯水车薪。另外,国产榴莲价格目前较高,大约69元一斤,是进口榴莲价格的一倍不止,无论从产量还是价格上,我们恐怕离“本土榴莲自由”的愿景还有点远。

因此,进口榴莲的消费仍然占据大头。根据联合国粮农数据,东南亚出口的榴莲几乎都被中国包圆了,总额高达67亿美元。

目前,进口榴莲的原产地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

中国人吃得最多的榴莲,是来自泰国的金枕榴莲。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