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即不锈耐酸钢的简称,是一种特殊钢产品,产生于一战期间。近代中国长期无法生产不锈钢,严重限制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太原钢铁厂在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下成功炼制出第一炉不锈钢,才实现了共和国不锈钢生产“零”的突破。
新中国不能没有不锈钢
1949年后,新中国对不锈钢等特殊钢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远东地区的“冷战”也愈演愈烈。因此,中国国防军工生产也急需大量不锈钢等特殊钢产品。形势发展使国家领导人意识到:“新中国不能没有不锈钢。”鉴于此,在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组织专家组赴全国各地调研,考察特殊钢生产的条件,动员全国力量发展不锈钢等特殊钢工业。中苏专家组成考察团先后赴鞍山、抚顺、武汉、重庆、广州和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并分析各地发展特殊钢工业的条件。专家组建议在东北地区或沿海地区建设不锈钢生产基地。但由于美国介入朝鲜内战及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我国东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受到了敌人的威胁,区位优势骤减,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内地建设可以生产不锈钢等特殊钢产品的电炉炼钢部门。
在此背景下,時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副局长的陆达建议专家组赴山西考察。陆达是著名的冶金专家,曾留学德国,回国后参加革命工作,并长期在太行根据地从事钢铁生产和军工生产。1949年春,陆达随太原军管会接管了时为西北炼钢厂的太钢等太原工矿企业,对山西工业有着较深的了解。在他的建议下,1950年冬,由苏联钢铁专家吉米多夫、中国合金钢专家丘玉池博士、机械专家张行廉工程师和特殊钢专家王国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考察团抵达太原,考察电炉炼钢的条件。考察团一行先后到太钢炼铁、炼钢和炼焦等车间进行参观调研,还参观了育才炼钢机械厂、炮厂、子弹厂、发电厂等厂矿企业,对太原重工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结束对太原主要重工业企业的考察后,专家们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在太钢发展不锈钢等特殊钢生产的建议,认为太原具有发展特殊钢生产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据档案记载:“第一,山西有煤有电,适宜于发展特殊钢厂;第二,太原有重点兵工厂,便于就地供应,对发展军工有利;第三,太钢有650毫米中型轧钢机,比当时全国的钢厂条件都好,可轧制较大的钢锭,更能保证产品质量。”与此同时,朝鲜局势的骤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东北及沿海工业区的部分关键设备与技术人员开始在国家统一安排下疏散至内地开展生产。于是,从1951年初开始,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在副局长陆达的统一协调下,抽调特殊钢技术人才支援太原钢铁厂,并将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唐山钢厂、青岛纺织机器厂、山西机器厂、重工业部上海工程处等机构和企业的电炉、电弧炉等相关设备迁运至太钢,帮助太钢筹建可以生产特殊钢的电炉炼钢部。与此同时,据陆达回忆,为使太钢具备轧制特殊钢板的生产能力,在他的协调下,太钢从上海军管会调运了一套日本制热轧薄板设备,又通过宋庆龄从国际友人手中获得了一份德国的相关技术资料,太钢随之筹建了可以轧制特殊钢板的薄板部。至此,太钢具备了发展不锈钢等特殊钢的一系列基础条件。
特殊钢专家王国钧
1950年前后,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的干部中间有一种说法:“调太原和龙烟,就意味着不受信任的贬谪。”1951年,钢铁工业局正值壮年的特殊钢专家王国钧被上级调任太原钢铁厂工作。他总认为这是上级不信任他的表现,他带着这种想法来到太原。
王国钧,1916年生于四川成都,1945年赴美学习特殊钢生产,回国后先后在鞍钢、华中钢铁公司等处任职,1949年前后调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此时正值壮年的王国钧本想凭借自己对特殊钢生产技术的了解在北京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却没想到会被派往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