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籁(1872—1959),字贯三,号闻田,山西平陆人,华北地区著名藏书家、教育家,为人刚毅,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张丹山公家传》是张籁为感恩、铭记祖父而为其写的传记。张籁品行的养成与成就离不开祖父丹山公的熏陶和教诲。《张丹山公家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祖父的感激和崇敬之情。这篇家传不仅承载着张籁本人对祖父的情感,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其他的价值。家传成篇后,赵铁山先生以隶书誊抄,张秉文先生镌刻成碑,嵌于太原市永祚寺二院西围墙上。《张丹山公家传》碑文拓片早年间曾流向日本,由日本著名书法家近森孝恕收藏,后来由杨俊友先生从日本收回,现藏于恒青文博馆。
张籁其人
张籁生于清末,28岁中举人,继而考进士未中。科举考试废除后,张籁转而考取京师大学堂法律系。毕业之后,他曾出任天津长芦大使管理盐务,后因厌恶官场腐败风气而放弃职位,任教于河南开封大学及吕梁隰县新办学校。民国2年(1913年),张籁任山西大学教授,民国7年(1918年)升任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26年(1937年)11月,因日军侵占太原,张籁避居解县,之后又转居平陆老家。不久,他因眷念珍藏书籍,重返太原三圣庵,守护自己的“海藏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籁曾任山西省政协常委、省人民政府参议、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去世后,山西省人民政府主丧,将张籁的灵柩安葬于太原市南郊。张籁的一生经历颇丰,他出生于清末,应试科举,目睹清朝衰败,经历民国混乱,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张籁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丧权辱国。他仇恨帝国主义,满怀救国热情,痛恨贪官污吏,鄙视阿谀奉承,摈弃结党营私。作为山西文化界名人,张籁著有《常旭春书册》《古稀城集》等学术名作;作为教育界名流,他对故乡的教育事业关怀有加,曾用自己的薪水为平陆县购买了不少书籍。说到张籁一生最大的成就,当属他的“海藏庐”。他好藏书,是当时华北地区著名的藏书家。张籁虽终年以布料为衣,但在买书方面毫不吝啬。薛愈先生编著的《山西藏书家传略》中提到:“张氏一生最喜藏书,所得薪金几乎全部用于购书,藏书达二十万册。”以上所述,无论是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无私奉献的品格,抑或是他作为近代著名藏书家、教育家的成就,对张籁本人来说,都离不开祖父张丹山对他的教育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