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寒冰(1909—1989),山西定襄人,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从事情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从事文教工作,史学著述颇丰。他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曾任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会长、常务理事,第一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
梁寒冰出生在山西,成长在山西,参加革命工作也是在山西。可以说,他的一生与山西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出生在山西
1909年11月4日,清宣统元年农历九月十八,梁寒冰出生在山西省定襄县卫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梁隆光终生务农,母亲薄秀莲是农村妇女。梁寒冰小名梁春贵,在家中年纪最小,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自幼随父在田间务农,但家里岁岁入不敷出,不得不变卖产业,家境一年不如一年。梁家原有土坯房一间、院子一座,待梁寒冰年紀稍长时,只剩田地十余亩,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大哥梁智贵外出谋生,为人赶车养家。二哥梁富贵当木匠学徒以糊口。父亲年迈,居家务农,终岁勤劳,省吃俭用,尚不能养活家庭,只好租种地主土地,或借贷以度日。多年以后,梁家房地卖光,家业丧尽。
求学在山西
梁寒冰从小勤奋好学,可是由于家境贫寒,直到1917年秋,他才进入卫村国民小学就读,课余还得帮父亲劳作。当时,私塾和新学的教学内容不同。私塾主要教《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新学则教国文、算术、科学、绘画等各科内容。国民小学授课内容实际上是将私塾与新学的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学校学制四年,教室条件简陋,就设在村北破庙里。因条件所限,国民小学只好采用复式教学法。好在教书先生管教严格,加上梁寒冰勤奋苦读,他的学业成绩日益提高。
1921年,梁寒冰从国民小学毕业。他本想报考本县第二高小,却遭到父亲反对。父亲想让梁寒冰帮忙种地,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梁寒冰坚持继续求学,父亲只好让步。后来,他考入川至中学下设的高级小学校,学制三年。川至中学为阎锡山创办,取“百川汇流、人才荟萃”之意。学校位于五台县河边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最重要的是不收学费。每逢周日,梁寒冰都会往返20公里,回家背上米、面,再带到学校。学校所教科目众多,既教授国文、数学、英文,也教授历史、地理、农业、手工、绘画、音乐、体育等。国学一科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梁寒冰高小毕业后,报考川至中学,成绩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