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重关倒马关
作者 刘媛
发表于 2024年7月
长城倒马关段文保碑

倒马关是明长城内三关的三个关口之一,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部与山西省灵丘县东南部交界处唐河流经的太行山大峡谷里。倒马关的“倒”是跌倒的意思,人和马走到这里,几乎要仰面倒下,以此形容道路崎岖。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据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载:“倒马故关,县西北一百一十三里。以滱水东经倒马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可见倒马关这个名字在唐代以前就开始使用了。滱水即唐河,从关城的西部、北部流淌而来。唐河在关城东部向南绕了个弯儿,正好形成一块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的河谷平地。倒马关城就坐落在这块谷地上,四周山势陡峻,而唐河在此处如同一个臂膀,把倒马关的关城揽到了臂弯里。唐河既灌溉了这一带的河滩地,又守护了这座关城,给驻扎在这里的士兵们提供了水源和食物。

因为扼守天险,战略位置重要,倒马关自古以来就声名显赫。据明代的《建倒马关城记》碑载:“倒马关北连飞狐诸邑,南拥镇阳列郡,控扼华夷,成中原雄关也。”可见,自古以来倒马关就是连接蒙古高原、黃土高原、河北平原的重要枢纽。

倒马关最早的名字叫鸱之塞。战国时期,这里归中山国。《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资治通鉴》第三卷记载:“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中山献四邑以和。”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今丹丘、爽阳、鸿之塞。中山国只好献出四城向赵国求和。随后倒马关一带归入赵国领地,名字随后变成了鸿之塞。此外,倒马关还有“常山关”“鸿上关”两个曾用名。《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建武十五年(39年)因匈奴袭击河东一带,“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常山指倒马关西南方向的大茂山,曾为历史上五岳中的北岳恒山,如今此处建有古北岳风景区。可见倒马关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常山关这个名称。唐河古名滱水。《水经·滱水注》记载:“滱水又东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