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作者 田秋菊
发表于 2024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五台山佛光寺选址幽静,三面环山,视野开阔。寺庙历史悠久,从北魏一路传承而下。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有世界闻名的唐构古建,有丰富多彩的唐塑壁画,有形制奇特的唐墓,有传奇叠加的唐经幢,有令人神往的梁林之路,有多层次的研学资源。充分挖掘五台山佛光寺的文化遗产价值,有效活化利用其文化遗产,是全面提升佛光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的重要课题。

佛光寺的选址智慧

佛光寺作为五台山古十寺之一,其地堪舆甚好,坐东朝西,三面环山,幽静开阔,远离喧闹。寺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依山势而建,自然天成。“寺院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是对佛光寺的传神描写。

《古清凉传》卷1记曰:“南台。灵境寂寞。故人罕经焉。台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尊仪肃穆。林泉清茂。”

五台山碑刻《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之碑》中有对佛光寺地理方位的宏观描述,其文如下:“今有佛光真容禅寺,乃清凉第一胜概也。后倚南台锦绣之高嵬,前对铁勤古刹之雄壮,左近台城,右接峨山。昔曰佛光寺。燕时宕昌王巡游礼谒,四面林峦,中心平坦,遂立额佛光寺。”

佛光寺后山所见寺院全景

张凤羾诗二首点明了佛光寺的地理位置,凸显其清幽的特点。《重经再宿佛光寺》中写道:“重来野寺寄行窝,聊得偷闲一放歌。直上中台高处望,白云堆里是三峨。”《次韵书怀》写道:“世事风飘与浪浮,尘纷坐久慕清幽。黄沙塞外无停骑,白发年来已上头。禾黍千家占乐岁,梧桐一叶报新秋。边陲欲断匈奴臂,安得余闲访贯休。”

佛光寺文化遗产丰富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举世闻名,殿、塔、经幢、雕塑及壁画丰富多彩,规格等级高,年代久远,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佛光寺拥有唐建、金大殿各一座,唐经幢2座,明幢1座,唐塑36尊,金塑7尊,另有石碑12通,匾额4块。北魏祖师塔1座,唐塔6座,金塔1座,丰富多样的塔林极具代表性。

佛光寺高僧辈出,如昙鸾、解脱、明曜、昭隐、业方、无名、法照、法兴、志远、圆仁、行俨、愿诚等。

关于昙鸾法师,《古清凉传》中记载:“元魏沙门释昙鸾,本雁门高族。在俗之日,曾止其寺。结草为庵,心祈真境,既而备睹圣贤,因即出家。其地,即鸾公所止之处也。后人广其遗址,重立寺焉。今房屋十间,像设严整。”说明佛光寺是昙鸾法师的出家地,而且与后来的山西交城玄中寺也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佛光寺鸟瞰图

关于明曜法师,《古清凉传》卷2中记载:“志学之年。早祛俗网。问津访道。略无常师。曜。住昭果寺。常诵法华。读华严经。每作佛光等观。曾同与解脱。俱至大孚寺。祈请文殊师利。”明曜法师广参博学,精进课诵法华、华严经典,与解脱禅师同修。当遇到会赜后,详述自己的平生遇见,如“我大业十二年。见安禅师。历名山诸寺。礼觐圣迹。今日复见法师。是不可思议。愿法师长命无病。弘赞佛法。时年一百六岁。未曾策杖。而神彩无坠焉。后不知年几而终”。

关于昭隐法师,《古清凉传》卷2中记载道:“释昭隐,俗姓张,本忻州人也。童丱出尘,师习名德,住五台县昭果寺。苦节真心,驾超俦伍。学次第定,证入殊深。栖迟林薄。耽好圣默。止木瓜寺二十年,佛光寺七年,大孚寺九年。感见之迹,殆无详者。至龙朔年中,会赜登台之日。隐。时气力已谢。犹杖策。引至大孚。感灭火之祥。同所亲见。年七十余。端然跏坐。卒于本寺焉。同僧明隐。业履淳修。每习五停心观。亦四十年。多住清凉诸寺。”

五台山佛光寺历史悠久,历代香火兴盛,古代文献中有“孝文佛光”“解脱扩寺”“古十寺之一”等记载。《古清凉传》中记载道:“南台……台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昔有大隋开运,正教重兴,凡是伽蓝,并任复修。时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于此有终焉之志,遂再加修理。”《广清凉传》卷1写道:“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中台顶上古十寺,大孚灵鹫寺、王子寺、灵峰寺、饭仙寺、天盆寺、清凉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楼观寺。”《續高僧传·释解脱传》、宋《广清凉传》中均记载解脱禅师唐贞观七年(633年)重修佛光寺。五代《敦煌遗书·五台山行记残卷》中记载:“(佛光寺)有大佛殿七间,中间三尊,两面文殊普贤菩萨。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