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使科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 张俊海
发表于 2024年7月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包括众多复杂的抽象理念,如月食现象、生命周期等内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处于起步阶段,学识和生活经验尚需增长,他们难以独立进行深层次的科学发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科技手段的助力。

得益于信息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绝佳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科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课堂限定的40分钟里更高效地探索科学奥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图案明了、色泽鲜艳的事物格外感兴趣。多元化的媒介素材借助图像、文字、音频及视频的综合搭配,向学生展现了一个视觉和听觉效果俱佳的学习环境,带给他们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不仅创设了一个饱含热忱的教学场景,而且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使他们在理想的学习状态下专注学习。

对于“浮沉”这个教学单元,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初始阶段,放映动画短片《灰狼和幼兔》。一只灰狼追赶幼兔,幼兔逃到溪流旁,抱起木块纵身一跳,漂浮在水面上。反观灰狼,它握紧重石一跃而下,沉到了水底。这时,短片结束,教师提问:“同学们,谈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说:“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关于漂浮与沉沦的奇妙现象吧。”这段动画短片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热忱,同时唤醒了学生的思考力,轻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体“浮沉”的科学原理。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小学阶段自然科学教学旨在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其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天性,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得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或理论难以完全通过口头说明和解释。然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些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生动直白地展现出来,进而使得原本复杂的概念易于理解,简化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弯弯的月亮”时,学生普遍难以领悟月食与日食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变化的过程。教师可运用计算机生成的動画效果,展现地球、月球及太阳旋转时的位置变动,并辅以太阳的光线投射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何为日食、月食以及月相如何变换等科学问题。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