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双减”困境,助力学生成长
作者 王鹤菲
发表于 2024年7月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行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一方面,“双减”政策着眼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作业负担应遵循减量不减质的原则,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等措施,确保学生在完成必要作业的同时,能够拥有更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这一举措有助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还强调减轻校外培训负担。随着教育越来越“内卷”,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主阵地,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加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经营行为,禁止其超前超纲教学、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违背等行为。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切实提升育人水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利益,政府加强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加强日常监管、完善退出机制等措施,确保校外培训机构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这一政策的实行有助于学生在校内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降低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度。

“双减”政策面临的困境

尽管“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