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 赋能成长 关爱大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作者 孙蕾
发表于 2024年7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

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受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弱,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会对个体心理素质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成绩的竞争,还包括家长、教师的期望。对于抗压能力较弱的学生,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社会支持也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健康和快乐。

心理教育缺失

当前,虽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增加了一定的投入,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设备和教师力量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因为资金不够和观念落后,很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十分缺乏。这些设施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等,它们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