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芦苇相伴的艺术人生
作者 解莹
发表于 2024年7月

巧逢机遇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6岁那年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来白洋淀写生,我白天给他们免费划船,晚上跟着老师学习。写生结束后,老师看我很有天赋把我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让我圆了大学梦,从此我便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杨丙军说。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很多机缘,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这段经历便是杨丙军走上艺术道路的重要机缘。在这里,他学习到了很多绘画技法,同时也培养起了自己的艺术素养,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杨丙军学成归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由于家乡白洋淀盛产芦苇,他便以此为原料,潜心研究芦苇画。这一干,就是30多年。

芦苇画是从唐宋时期的白洋淀苇编衍生而来的,当时的苇编是将芦苇剐开碾轧成条后编织出各种图案,整体为单色。明朝时期,苇编技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苇编画。清朝时期,苇编画受到瓷器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色彩和立体效果上均得到了改进,被更名为苇编工艺画。

随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苇编艺术一度沉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苇编艺术也在曲折中慢慢恢复。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