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深中通道“全球之最”
作者 韩鑫
发表于 2024年7月

一个倒“V”字形的入海口,将珠江口分为东西两岸,广东省深圳、东莞在一边,珠海、中山在另一边。陆上点到点必须绕行广州,最远的距离200多千米,车程3个多小时。

为了克服江海阻隔、缩短时空距离,湾区两岸的城市一直在“双向奔赴”——1997年虎门大桥完工,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2019年南沙大桥建成……如今深中通道开通,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从高空俯瞰,深中通道如一条巨龙蜿蜒横卧伶仃洋上。全球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全球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全球最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历时7年多建成开通,深中通道创下10项“全球之最”。超级工程背后,有哪些硬核科技?

刷新全球快速成岛纪录

从空中俯瞰,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西人工岛如同鲲鹏,振翅于伶仃洋面。驾车穿行深中通道,将在这里完成桥隧转换。

西人工岛何以变成伶仃洋上“新地标”?将时间拨回到2017年2月1日。夜色深沉,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简称“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讨论热烈,大家讨论的课题是“如何在外海快速成岛”。

原来,西人工岛施工海域水深泥厚,传统的“围堤吹填”工艺无法满足工期要求。在借鉴港珠澳大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团队提出全新的大型深插式钢圆筒围岛方案。

海底地形勘探后,新的施工难题浮现。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质条件比港珠澳大桥更复杂,施工水域海床遍布着硬质夹层,就像是一盘散沙里错落着各类石子,振沉精度极难掌控。

针对这一工况,中交一航局团队研发了钢圆筒基础预处理核心技术:通过将深层水下搅拌船的钻杆插入硬质土层,注入泥浆,将其软化,从而使钢圆筒顺利穿透,满足作业条件。

“相比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钢圆筒直径更大、分量更重,振沉作业所需的动力也更强。”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部长刘帅介绍,团队为此自主研发出全球最大十二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不仅“力气大”,还有“智慧芯”,能精准调控作业位置,创下“一日打设四筒”的纪录。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技术护航,施工提速。2017年5月1日,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振沉成功,同年9月18日,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完成。项目人员在茫茫外海建成一座巨大的人工岛,较计划工期提前一年半,创造了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