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解苦难变成观看表演
面对他人的苦难或伤痛,除了情感共鸣心生恻隐,还该有怎样的行动呼吁或人道援助?这似乎是一个能够清晰回答的简单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心存善念尽力而为即可;但这也可以是一道可供学理深究的复杂论题,它涉及公众如何观看、怎么思考,以及会产生何种情绪、做出哪些行为。曾有观点开创性地提出,同情需要两个触发条件—距离和围观。距离要适中,太远容易事不关己无动于衷,太近则恐慌不安自求多福;围观即换位,外人通过观看来形成移情,设身处地去感知他人的悲苦,从而激发出或多或少的救济意愿。不过,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终身教授莉莉·蔻利拉奇(Lilie Chouliaraki)看来,事情远非这般轻松。
单就距离来说,它是想象力的产物,和实际物理空间中的长度指称并没有直接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就像人们会关心远在非洲大陆饥民的温饱生计,却未必能关注身边的民众生活。两者相比较,后者无疑是更真实的、可触及的,但经由媒体的议程设定、话语的雕琢形塑、叙事的编排铺陈,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一个在遥不可及陌生地方的困难人群。早在二○○六年,蔻利拉奇就通过《观看他者之痛》(The Spectatorship of Suffering)一书揭示出,人们的同情心不完全取决于苦难本身,更多时候还在于观看的方式,以及等待被观看的内容表达。此后数年,蔻利拉奇持续对媒介传播与灾难报道的互动关系深入探析,《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叶晓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以下简称《旁观者》)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她又一个新阶段、新方向和新维度的研究成果。
在《旁观者》这本书中,悖论和困境是一组关键词,也是通往蔻利拉奇思想深处的密钥。她对于借由各路媒介展示的苦难、悲剧,几乎都持省思、怀疑论的立场。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