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解放战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作者 刘亚妮 高晶
发表于 2024年6月

1949年8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全国多个城市已经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开赴兰州城下,而当时驻守兰州城的正是马步芳率领的以凶狠强悍著称的青海马家军,国共双方在兰州城下即将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即兰州战役。

兰州战役的胜利和兰州解放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了西安。中央军委旋即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下令以彭德怀为总司令的第一野战军继续向西北进军,歼灭马步芳、马鸿逵部及胡宗南部,消灭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解放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7月,第一野战军在扶眉战役中取得胜利,歼灭了胡宗南部的主力部队,胡宗南率领残部退至秦岭山区,构筑起了秦岭防线。国民党反动派本来计划依靠平凉背靠陇山的有利地势,在此与第一野战军展开决战,并为此制定了“关山会战指导复案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制定了“平凉战役计划”,预备集中兵力将马步芳部和马鸿逵部歼灭于平凉,使得西北战局基本定盘。最终因为盘踞在平凉的马步芳部和马鸿逵部之间相互防备,以求自保,使得国共双方原本定好的在平凉进行决战的部署并没有实现,“二马”主力分别逃回了兰州和宁夏。

当时彭德怀认为解放西北的关键在于消灭马步芳部,从而削弱国民党在甘肃﹑青海和新疆三省的军力,使敌人再也无法重新布置起新的防线,从而加速西北地区的解放,因此他决定实施“钳胡打马”的策略,并最终决定将西北战场的战略决战放在了兰州。彭德怀决定让第18兵团将胡宗南部钳制在秦岭一带,集中第1兵团、第2兵团、第19兵团3个兵团的力量,消灭据守在兰州的马步芳集团。1949年8月4日,彭德怀下令第一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向兰州进军,到了20日,第一野战军右路第19兵团第63、第65军已进至兰州城东南,中路第2兵团第3、第4、第6军已抵达兰州城西和城南,左路第1兵团也已陈兵于陇西和临夏,随时准备切断敌方的后路,防止马步芳部向西逃窜,遗祸无穷。同时,彭德怀总司令调派第19兵团第64军前往海原,计划牵制住马鸿逵部有可能对兰州进行的援助,断敌外援,使兰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从而快速占领兰州、解放兰州。

国民党反动派对兰州战役也是异常重视,马步芳更是孤注一掷,企图将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步伐阻拦在兰州城下。马步芳将主力部队第82军、第129军和2个骑兵师以及3个保安团约 5 万余人均放置在兰州的正面防线上,将第120军、第91军以及马鸿逵部第81军约3万余人放置在兰州东北的景泰、靖远等地区,以期保护兰州左翼的安全,将新组建的约2万名骑兵放置在洮沙、临洮等地区,以期保护兰州右翼安全。

第一野战军奔赴兰州城下

1949年8月21日拂晓,兰州战役打响,彭德怀下令第一野战军集中9个团的兵力对南山各个阵地展开进攻,无奈马步芳部依托有利的地理优势和提前修筑好的坚固工事使得第一野战军首战受挫,并且伤亡惨重,彭德怀于傍晚时分下令停止进攻。

8月22日至24日,鉴于前一日试攻时的失利,第一野战军暂停对南山各阵地的进攻,全军休整三日。休整期间,彭德怀总司令组织全军总结首战失利的经验教训,勘察各个阵地的地形地势,侦察敌方军情,开展民主谈论,研究作战战法,以期为决战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8月25日拂晓时分,第一野战军对兰州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决战正式打响。彭德怀以第65军、第6军、第4军三个军为主力进攻敌方驻守三大阵地的三个师,同时,以第3军为预备队,伺机抢占黄河铁桥,断敌后路。

8月26日拂晓,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恶战之后,第65军攻克了马家岭阵地,第6军占领了营盘岭,第4军控制了沈家岭阵地,第3军也将黄河铁桥彻底堵死,阻断了马步芳部撤退的后路,将绝大部分敌人封堵在兰州城内,并予以肃清。中午,第3军攻克了白塔山。至此,第一野战军全歼敌第100师、第248师等共27000余万人,缴获战马3400余匹,大炮130余门,轻重机枪530挺,其他枪支6000余支,完成了歼灭马步芳部主力,顺利解放兰州的任务。

兰州解放的重大意义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继西安战役和扶眉战役失败后,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情势急转直下,胡宗南部主力基本被歼灭,胡宗南率残部败逃汉中,如果再失去兰州这个西北军事要地和青海马家军这支战力极强的部队,国民党在西北的军事力量不仅失去反扑中原的机会,也将难以在西北地区阻挡第一野战軍进攻的步伐。对于共产党来说,为了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就必须拿下兰州、解放兰州,消灭青海马家军,才能解放新疆、青海等地区,并更进一步消灭国民党军在西北地区的残余势力,防止青海马家军、宁夏马家军和胡宗南余部勾结串联,卷土重来,威胁中原地区。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